陳國安
在今天,我們為什么要讀《論語》?我想那是為了讓自己在《論語》的背景中理解生活、發現自己。沒有讀過《論語》,你理解的過去的中國便缺少了神采,你也將發現自己在今天的生活中愈發缺少活潑潑的背景和神氣。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何偉俊在《〈論語〉里住著的孔子》中說:“這里的‘無所爭,并非墨守成規、無所作為和不思進取、不求上進,而是一種境界。君子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孜孜以求,而不會在細枝末節等具體利益上和人爭奪。如果一定要競爭的話,也是彬彬有禮,尊重對手,從容對待結果的。孔子以古代的射禮說明君子的競爭。比賽前相互作揖登場,比賽結束后下來喝酒。競爭成為一種對過程的享受。這樣的競爭禮儀,表現的是人與人相互尊重的內在要求。”
我們讀傳統文化、經典詩文不是為了回到傳統的時代中去,也不是為了在今天制造出一個古雅的“傳統”生活,而是為了使我們今天真實的生活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有文化。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一出口就是一個“學”字,這是整個中國人世界觀的體現,也最能夠體現孔子的世界觀,孔子就是一位學習到老的中國人。中國人對待人的本能和學習的態度體現在這樣一種世界觀里:學習要在生活中被激活,本能也是在生活中才被激活的。學習的不是知識,不是能力,學習是在生活中把知識和能力激活以后,獲得快樂。學習的價值觀體現在人的世界觀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它講的是中國人的人生觀。
在人生空間里,除了自己的血緣關系、婚姻關系之外,還有一種社會關系。只有當社會關系出現之后,“人生”才會出現。人要有朋友,要有社會關系,否則就不能稱其為人生。而面對這個社會關系,人應該怎么樣?人應該真誠,應該擁有孩子一般的純真。唯有如此,你的社會關系才是純良的,你才能獲取一種快樂。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指的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你只有是你自己的,做好自己,才有價值。因此,你是你自己的,做好你自己,才是人生的目的。至于別人知道不知道,與你無關。你不必因別人知道或不知道,而“慍”或“不慍”,“樂”或“不樂”。所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在我看來是指到了人性的根本處。也就是說,你為誰而活著?你為別人而活,那么,別人的一絲波動,都會成為你人生改變的原因。而獨有做到“人不知而不慍”,方能夠堅守自己。
其實人生無非就是兩樣事,一個知己,一個知人。知己者方能堅守自己,知人者尤可體味他人。我覺得這才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是從根本上規定了中國人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由此,人在價值觀上極為重要的是君子之心。這個君子是人的價值標準,所謂君子,就是“人不知而不慍”的人。
從“求知心”啟程,讓純真的“童心”貫穿行程,以“君子心”告別人生的旅程。“求知心”與“童心”都在誘發著人們的好奇心,每一天的人生都是新的,每一個嶄新的朝陽又都是前一個絢爛的夕陽的延續,日子如此,知識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每讀一遍《論語》都會與孔子相遇一次,每一個人每讀一遍《論語》都會與自己“想見”的那個孔子相遇一次,每個人在不同的地方讀《論語》都會遇見不同的孔子。作者偉俊的《論語》里住著的孔子,是“活”在那個語文老師讀書班里的孔子。雖然,在這部書稿中,偉俊只告訴了我們錢穆、林語堂、李長之、楊伯峻、李澤厚、李零、金安平他們遇見過的孔子,但在偉俊的腦子里,也遇見過孔安國、何晏、皇侃、邢昺、朱熹和劉寶楠、康有為他們遇見的孔子。偉俊是一位踏實的人,他總是習慣于說自己想得很清楚的東西,一如他想得很清晰的這個孔子,一經他的敘述便格外鮮活了起來。
(選自2015年3月6日《大眾日報》,本刊有改動)
鑒賞空間
何偉俊解讀《論語》,有自己的哲學定位——《論語》是歷史的《論語》,而非《論語》的歷史;有自己的傳遞模式——非知識的灌輸乃志趣的調動;有自己的風格特征——緣情與問智融合、感性和理性交織,引領讀者穿行于心靈和生命的世界。
[讀有所思]
《論語》中帶給你深刻啟迪的是哪一句?為什么?
(董小琴/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