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揚
與對官僚苛刻而著稱的朱元璋相比,希特勒是一個再慷慨不過的帝國領袖了。
讀《納粹德國的腐敗與反腐》一書,我在希特勒身上看到了杜月笙的影子:一位不治私財,不敲詐下屬,反而無微不至地滿足下屬經濟需求的“良心黑老大”。
在如何鞏固黨政軍高層對他的忠心這個問題上,希特勒表現得特別樸實,一點都不整虛的。他依靠自己名下的小金庫建立了廣泛的私人“慈善圈”,用遠高于國家正規工資的水平向他的親信們發放各種饋贈和資助。
據說德軍的高級將領起初對這位一戰時的下士持鄙夷態度,而希特勒的回應則是以德報怨——砸錢改變他們的看法。他對陸軍元帥人均贈送24萬帝國馬克,著名的凱特爾元帥收到過希特勒76.4萬馬克的禮金,古德里安大將更是收到了價值124萬馬克的地產。對于希特勒與軍隊此種“錢濃于水”的聯系,一位仇視希特勒的德國反對派只能哀嘆:“(希特勒)用一根黃金的、非常有效的韁繩駕馭他們。”
希特勒的錢袋子對黨政精英也同樣敞開。德國外交部部長里賓特洛甫在50歲生日時一下子就收到了元首100萬馬克的禮金。應該說,整個黨政高層都感受到了元首的出手闊綽,生日禮金向來是10萬馬克起價的。當希特勒得知柏林警察總長參與了1944年的政變陰謀時,他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認為此人背叛國家、背叛黨之類的,而是憤怒地指出他曾多么慷慨地資助過這位叛徒。
希特勒就是第三帝國這場腐敗賄賂大戲的總策劃。必須予以澄清的是,希特勒的腐敗資金大多并不是貪污公款而來的,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德國工商界給“希特勒基金會”的募款。最特殊的是兩筆錢:一筆是納粹追隨者去世前留給希特勒的遺產(指定元首為繼承人),一筆是《我的奮斗》一書的版稅。可以說,希特勒已經達到了“公私不分”的“無我境界”,為了收買帝國精英們,他竟然連私房錢都貢獻了出來。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希特勒政權的另一面:除了恐怖與暴力之外,還有系統性的金錢饋贈和收買;除了利用意識形態上的高調與洗腦之外,還有特別接地氣的物質主義。
足以讓納粹全黨感到振奮的是,納粹式的腐敗絕非高層的特權壟斷,也制度化地“普惠”到了全黨上下。希特勒與納粹高層對“老同志們”有一種慈父式的懷舊之情。1933年納粹上臺之后,納粹二號人物赫斯就發表講話稱:“每一個負責人都要確保,不能讓任何一個人生活上出現困難……供養老同志的物質條件必須籌措完備。”
在就業上,納粹老黨員們獲得了超國民待遇,用赫斯的話來說就是,“對老黨員在舊體制下遭受的歧視和抵制加以補償”。在納粹統治的最初幾年,納粹以幫助那些生活困難的老同志為名義,將幾十萬納粹黨員安排到了國內公共事業單位的新崗位上,僅帝國郵局一家,在幾年間就接納了三萬多名“有功的納粹黨員”。當然,這些國家單位是不需要這么多崗位的,“老同志們”快樂地在其中“工作”。在私人企業中,資本家們也被迫雇用“老同志們”,納粹甚至在招投標時,將雇用“老同志們”作為競標成功的一項潛規則。更夸張的是,身為納粹黨員,在招投標中也能獲得黨和國家的特殊照顧,經常上演高價招標成功的奇跡。據說納粹有明文規定:“將國家出資的項目都交給黨員同志去做,因為這個國家的存在本身就要感謝國社黨。”
為什么德國民眾可以容忍政治高層腐敗,甚至納粹的全黨腐敗?《納粹德國的腐敗與反腐》一書中很直白地指出:“雖然德國群眾對腐敗進行了大規模的口誅筆伐,但德國社會的確通過腐敗獲得了很多好處。”
事實上,該書的最后一段話就是:“如果我們不把納粹統治視為自上而下的獨裁政權,而把它看作德國社會以各種方式廣泛參與的社會行為,那么我們就會看到,腐敗將納粹統治和德國社會緊密交織起來,許多‘普通的德國人’也通過中飽私囊參與到了納粹的壓迫和滅絕政策中來。”
但可惜的是,這本書對德國所謂的全民腐敗有些語焉不詳,其中的細節可以參見《希特勒的民族帝國》一書。
一個關鍵的邏輯在于,如果全民都參與腐敗,并且能廣泛地獲得好處,那么,誰來提供其中所需的巨大資源?《希特勒的民族帝國》給出的答案是:希特勒是以犧牲其他民族的生存基礎為代價來“賄賂”普通德國人的。或者說,就是通過掠奪被侵略國家的經濟資源,來提供德國國內全民腐敗的物質基礎。
一戰給普通士兵希特勒留下的最大夢魘就是前線物資的極度匱乏,以及國內的大饑荒與通貨膨脹。以史為鑒,希特勒在二戰中簡直是近乎偏執地與經濟專家對著干,對德國民眾始終堅持“永不加稅”的“仁政”。希特勒相信,只有不降低戰時德國國內生活水平,才能獲得德國民眾的長期支持,才能避免一戰末期后院起火的慘劇再度上演。
不得不說,希特勒竟然奇跡般地做到了。無怪乎,《希特勒的民族帝國》給希特勒的統治冠以“受歡迎的獨裁”的高度評價,“他們日復一日地收買了人們公開的贊譽,或至少是漠不關心”,“不斷地運用社會政策進行賄賂,構成了希特勒民族國家內部政治統一的基礎”。
為了讓國內民眾滿意,又要負擔這場歷史上最昂貴的戰爭,第三帝國政府只有強征不斷提高的占領軍稅,摧毀了歐洲的貨幣體系;為了保證本國的食品充足,納粹在占領國搶掠了數百萬噸的食物,供應給德軍官兵,之后還大量運回德國。
納粹高層明確地制定過一條原則:“如果在這場戰爭中有人挨餓,那么一定是別人。”為了供養德國人,納粹甚至加速了對歐洲猶太人的屠殺,而理由僅僅是為了省下口糧。
即使在前線戰況不利的情況下,普通德國人也能吃飽喝足,然后繼續支持希特勒政權。希特勒對此再清楚不過了,納粹的“千年帝國”理想,無論聽起來如何花團錦簇,餓上三天就會完全不同了。
對于德國民眾在戰爭期間的飽暖程度,德國婦女們最有發言權。據說,她們在1945年之后的十年中,還充滿懷念地暗示:“即使在戰爭期間我們也沒挨餓,因為一切運轉正常!而戰爭結束后一切變得糟糕起來。”當然,德國婦女們選擇性遺忘了一些事情:在德國戰俘營中,每天有無數的蘇聯戰俘被餓死;在一些歐洲國家,人們饑腸轆轆,卻還要將糧食優先運往德國。
同賄賂他的高級官員以及黨員同志們一樣,這一次,希特勒用社會福利賄賂了整個德意志民族。而德國民眾則隨波逐流,為小恩小惠歡喜不已,貢獻了希特勒最需要的被動忠誠。
從上述意義上來說,希特勒的最大政治武器是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