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改萍
(山西省沁縣中醫院,046400)
?
淺談帶下病
楊改萍
(山西省沁縣中醫院,046400)
【關鍵詞】帶下病;帶下過多;病因病機;辨治要點
“帶下”一詞,首見于《素問·骨空論》:“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癥瘕”。帶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帶下泛指經、帶、胎、產、雜等多種婦科疾病,因帶脈起于季肋章門,環腰一周如束帶狀,而這些疾病都發生在束帶以下,故名帶下。甚則婦科醫生亦稱為帶下醫。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狹義帶下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含義。生理性帶下是健康女性陰道排出的一種陰液,性黏而不稠,其量適中,色白或無色透明,無特殊臭味,津津常潤,是正常生理現象,如月經前后、經間期和妊娠期白帶適當增多而無明顯不適者,此乃正常女子發育成熟,腎氣充盛,肝氣疏條,脾氣健運,任脈通暢,帶脈健固,督脈旺盛,則有陰液泌于胞宮、陰道而致。可見生理性帶下可有而不可無,可行而不可止。所以王孟英說:“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病理性帶下是指女子帶下量明顯增多或減少,色、質、氣味發生異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癥狀者。此為婦科多發病、常見病。在此主要論述病理性帶下中的帶下過多。
《傅青主女科》云:“夫帶下俱是濕證。”明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濕邪為患,濕邪傷及任帶二脈,使任脈不固,帶脈失約而發生帶下異常。其病邪除濕邪外,還與寒、熱、毒、瘀有關。在這里說一下帶下病與瘀的關系,因濕為陰邪,最易阻遏陽氣,使帶脈失約,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氣滯則血瘀;房勞產傷或久病入絡,瘀血阻塞脈絡,氣機不暢,不能行水化氣而生濕。濕能致瘀,瘀能致濕,濕瘀膠結,病情持久。
從臟腑來看,主要與脾、腎、肝關系密切。脾主運化,主升清,素體脾虛,或飲食失節,過食生冷,或冒雨涉水,久居潮濕陰冷之地,化生寒濕,或過食辛辣肥甘,嗜酒無度,釀成濕熱,或勞倦過度,或憂思日久,或孕產過多,或術后、產后失于調攝,損傷脾土,使脾運化升清功能失常,濕土之氣下陷,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和水液而化為糟粕流注下焦。腎與帶下的關系,要從三方面來理解:第一,腎為先天之本,為一身陽氣之本,藏精主水,若素體陽虛,或久病傷陽,或因房勞產傷,日久傷及腎陽,導致命門火衰,氣化失權,水濕內停,發為帶下;或因腎氣不固,封藏失職,精液滑脫而致帶下過多。第二,從腎與胞宮、沖任二脈關系來看。胞脈系于腎,沖任二脈系于腎,腎氣的盛衰,直接影響到沖任及胞宮的功能。腎氣充沛,太沖脈盛,任脈通暢,胞宮功能旺盛,月經正常來潮,所以謂“腎氣盛,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如果腎氣衰,就會導致太沖脈虛,任脈衰少,胞宮功能失常,從而發生帶下及其他病變。所以“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癥瘕”。第三,從腎與帶脈的關系來看,帶脈絡腰而下,腰乃腎之府,足少陰腎經之分野。唐容川云:“帶脈出于腎中,得先天之精氣灌注,后天之水谷濡養,則脈體充盈,弛張有度,何致發生帶下?”故腎與帶脈關系密切,腎虛必傷帶脈,帶下日久必累及于腎。肝與帶脈的關系,從肝的功能來看,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若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擾,阻遏肝脈,使肝氣郁結,失于條達疏泄,氣機不暢,氣不行津,津液下聚為濕而為帶下;或因肝郁侮脾,肝火挾脾濕下注;或因感受濕熱之邪,或嗜食肥甘,濕熱內生,阻滯肝膽,疏泄失職,循經下注;或因脾胃納運失常,濕濁內生,土蘊木郁,致使濕熱蘊阻肝膽而發生帶下。
所以本病的病因病機可概括為:脾虛、腎虧、肝郁、濕侵、熱逼,脾虛、腎虧、肝郁是造成內濕的主要原因,亦是導致帶下病的間接原因;濕侵、熱逼是外感濕邪導致帶下病的直接原因。各臟腑與病邪之間互相影響,若不及時治療,日久則虛實夾雜,虛者更虛,纏綿難愈。
帶下的量、色、質地、氣味是帶下病辨治的要點,根據伴隨癥狀及舌脈辨其寒熱虛實。若帶下量多,或時多時少者,實證居多;帶下量多,或特多者,虛證居多。若帶下色黃,或黃綠者,濕熱居多;帶下色白,大多為虛證;先白后黃,乃濕蘊生熱;色淡黃或白者,脾虛居多;色黃或赤白相間,多見于陰虛夾濕;色黃綠,或赤白,或五色帶下,熱毒為主。若帶下清稀,虛證為主;帶下黏稠,實證為主。若帶下無異味,屬于虛證;帶下臭穢,屬于實證。綜合而言,若帶下量多,色黃或黃綠,質稠,臭穢者,屬于實證、熱證;若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無異味者,屬于虛證、寒證。
本病的治療以除濕為主,對濕熱(包括濕毒)治宜清熱祛濕,佐以解毒,用止帶方。若肝經濕熱下注,用龍膽瀉肝湯;夾濕毒帶下臭穢者,用五味消毒飲,加墓頭回、忍冬藤、土茯苓、敗醬草等。若脾虛者,宜健脾益氣,升陽除濕,用完帶湯。若氣虛重者,重加黃芪或用補中益氣湯。若脾虛濕蘊化熱,用易黃湯。若伴口干口苦,加牡丹皮、梔子;若小便淋漓澀痛,加川木通、茵陳等;若陰癢明顯,加蛇床子、芥穗炭、苦參等;若帶下如膿樣,屬胞宮內潰,恐有癰腫,加薏苡仁,本品藥性平和,能利濕清熱,制止帶下,一般濕熱帶下亦可用之。若腎陽虛者,宜溫腎培元、固澀止帶,用內補丸,方中鹿茸為血肉有情之品,補腎陽、益精血,但價格昂貴,恐病家難以承受,可易為鹿角或鹿角霜,雖力量較弱,但作用類同;若便溏者,去肉蓯蓉,加補骨脂;若小便清長,或量多者,加益智仁。若陰虛夾濕,宜滋腎益陰,清熱利濕,用知柏地黃湯加金櫻子、炒芡實;若帶下赤白相兼,加烏賊骨、茜草。若見帶下量多,黃白或夾紫褐色,質黏膩,有臭氣,常為濕熱夾瘀,或帶下日久,濕瘀互結, 治療在除濕的基礎上,宜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澤蘭、丹參、雞血藤等。 在治療帶下病時,不論病情新久,顏色、質地、氣味異同,都宜截止,不能任其下注,因此宜加入椿根皮、雞冠花、烏賊骨等治帶的常用藥。
帶下病單純的典型證型雖然存在,但臨床上較多的是夾雜證型。在帶下的量、色、質、氣味四者間亦常存在沖突,故在治療時要審證求因,辨清虛實,采取相應的治療。同時要結合現代醫學,排除生殖器腫瘤及惡性病變,以免貽誤病情。
(收稿日期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