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斌 葛淑琦 通訊作者:邱 荃
1.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鄭州 450000 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艾灸天樞穴治療脾胃虛弱型泄瀉的臨床觀察
王棟斌1葛淑琦1通訊作者:邱荃2
1.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泄瀉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癥的病證[1]。臨床上患者泄瀉反復發作,食少,食后脘悶不舒,進食油膩食物大便次數增加,伴面黃,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者為脾胃虛弱型泄瀉。筆者2014年9月—2015年9月采用艾條懸灸天樞穴治療脾胃虛弱型泄瀉患者26例,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26例患者均為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針灸科門診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77歲,平均40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40年,平均9年。以上病例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及《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脾胃虛弱型辨證標準:①大便時溏時瀉,飲食稍有不慎即發或加重;②食后腹脹,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懶言,舌淡,苔薄白,脈細弱;③病程至少3個月以上,反復發作。排除標準:①痢疾、霍亂以及全身性疾病、中毒、寄生蟲感染、惡性腫瘤等引起的腹瀉;②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內分泌和造血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準備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④過敏體質者。
治療方法
取穴:天樞(雙側)。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穴位常規消毒后,一手持點著的艾條懸于穴位上,點火端距離穴位皮膚約2~3 cm,艾火的距離隨艾灸局部皮膚的溫度和患者對溫度的感覺而調整,以患者能夠忍受而又不燙傷局部皮膚為度。交替施灸,兩穴各施灸30 min,每天1次,5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定。治療期間忌食生冷油膩,合理調節飲食,注意生活起居,防止受涼等。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痊愈:大便次數、量及形狀恢復正常,伴隨癥狀及體征消失,相關實驗室檢查正常;顯效:大便次數每天2~3次,近似成形,或便溏每天僅1次,相關實驗室檢查顯著改善;有效:大便次數和質地有好轉,相關實驗室檢查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者;痊愈14例,顯效7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2.3%。
討論
健康人每日解成形便一次,糞便量不超過300 g。腹瀉指排便次數增多(>3次/d),便量增加(>200 g/d),糞質稀薄(含水量>85%),腹瀉超過3~6周或反復發作,即為慢性腹瀉[4]。西醫學認為,慢性腹瀉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至今尚未完全闡述清楚[4]。中醫學認為,脾胃虛弱型泄瀉屬于“慢性腹瀉”范疇,由水濕阻于胃腸,脾虛失運,水谷精微不能輸化,清陽之氣下陷,分利無權,水濕并入腸道所致。《景岳全書》曰:“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素問·臟氣法時論》中載:“脾病者,虛則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本觀察選用艾條灸天樞穴治療脾胃虛弱型泄瀉,天樞穴為病變局部腹部之腧穴,又為大腸募穴,艾灸天樞穴可溫陽通氣,疏通經絡,調整大腸傳導功能。治六腑病證多選取募穴,在文獻中也多有記載,如《難經·六十七難》曰:“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陽病治陰。”艾灸具有溫通經脈、活血通絡之功,且操作簡單,無針刺的痛感,易于普及和推廣。本觀察單獨選用艾條灸天樞穴治療脾胃虛弱型泄瀉,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234-242.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9.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40-143.
[4]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29-434.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