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芳
(山東省金鄉縣人民醫院,272200)
?
浮針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李惠芳
(山東省金鄉縣人民醫院,2722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又稱退行性膝關節炎、增生性膝關節炎、老年膝等,是多發于中老年的一種常見的慢性、進行性骨關節病,臨床表現以膝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彈響、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征[1]。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推廣浮針療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87例均為我院住院及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浮針組45例,針灸組42例。其中浮針組女性31例,男性14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73歲,平均年齡52歲;病程最短4 d,最長13 d。針灸組女性35例,男性7例;年齡最小41歲,最大70歲,平均年齡55歲;病程最短3 d,最長11 d。兩組一般情況基本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骨關節炎診治指南》[3]制定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膝關節疼痛患者有下列7項中的幾項者可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①中老年患者,年齡45歲;②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疼痛;③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④晨僵 30 min;⑤膝部X線檢查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⑥關節腔液體(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個/mL。綜合臨床、實驗室及X線檢查,符合②+⑤或②+③+④+⑥或①+②+③+④,可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排除標準: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痛風。
治療方法
浮針組:患者取坐位,針刺點用75%酒精消毒,用浮針距離痛點6~8 cm處與皮膚成15°~20°快速刺入皮下(針尖向痛點),然后向各刺入點掃散2 min,留針,24 h后拔出,時隔一日再進行下一次,5次為1個療程。第一個療程后休息3 d,再進行下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針灸組:患者取仰臥位,根據經絡穴位進行普通針灸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第一個療程后休息3 d,繼續下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顯效: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關節腫脹消失,X線片明顯好轉。有效:癥狀減輕,關節腫脹減輕,X線片有好轉。無效:癥狀及體征未達到好轉標準。
結果:浮針組45例,顯效26例,有效1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56%,顯效率57.78%。針灸組42例,顯效9例,有效2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48%,顯效率21.43%。兩組顯效率經統計學處理差別有顯著意義(P<0.05)。提示:浮針療法與普通針灸療法比較,浮針療法的療效更佳。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也稱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病,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多見于中老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肥胖者居多。本病在中醫學中歸屬“骨痹”“筋痹”范疇,以肝腎虧虛為內因,風寒濕邪侵襲及勞損為外因,瘀血及痰濕為病理產物,屬本虛標實證[4]。據本臨床觀察,浮針療法與普通針灸療法比較,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效果更佳,且無明顯毒副作用。
參考文獻
[1]張乃崢,施全勝,張雪哲,等.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內科雜志,1995,34(2) : 84-87.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9-353.
[3]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 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 [J]. 中華骨科雜志,2007,27(10) : 793-796.
[4]彭衛國,鄒學農,孫材江. 膝骨關節炎患者性激素水平測定及臨床初步研究[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1998,8(3):12-14.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