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瑞 王孟雨
1.河南中醫藥大學,鄭州 450046 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
帶狀皰疹案一則
謝艷瑞1王孟雨2
1.河南中醫藥大學,鄭州 450046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患者,女,65歲,2015年9月12日就診。主訴:左下胸部皮膚起水皰,劇烈疼痛5 d。現病史:5 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下胸部灼熱刺痛,繼而起水皰,從前胸漫延至后背,疼痛劇烈,曾在家自服消炎藥(具體不詳),未見好轉,遂至我科就診。刻診:左側腋下、前胸、后背沿第5、6、7肋間神經分布簇集樣水皰,不過身體正中線,小者如粟粒,大者如黃豆,皰壁緊張,灼熱刺痛,煩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黃,乏力,納差,眠差,苔黃,脈弦滑數。診斷:帶狀皰疹(肝經郁熱型)。治則: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治療:①取左側少商、商陽、中沖、關沖、少府、少澤、隱白、大敦、厲兌、至陰、足竅陰,常規消毒,選已消毒三棱針,點刺上述井穴2~3 mm,使其出血約0.8 mL左右,上下肢井穴逐日交替使用。②用0.30 mm×40 mm毫針圍刺皰疹局部,每隔一寸扎一針,均向著皰疹中心平刺。③四肢遠端取穴(雙側):陰陵泉、支溝、太沖、陽陵泉,均直刺,用瀉法,留針30 min。進針10 min后,燒灼樣感覺即減輕,次日復診,疼痛大減,皰疹已開始枯萎,5 d后脫痂而愈。
按語
帶狀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屬于中醫學的“蛇串瘡”。中醫理論認為,患者發病前常有情志內傷、過度勞累、飲食及起居失調等誘因存在,導致機體正氣虛弱,毒邪乘虛而入,氣血凝滯于肌膚之表而發為皰疹。其表現多為“火”,肝經火毒蘊積,循肝經則發于胸脅,阻滯氣血,瘀阻脈絡,氣血“不通”“不榮”則發為疼痛。《靈樞·九針十二原》曰:“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用三棱針放血緩解皰疹引發的劇烈疼痛。《針灸大成》[1]有“人病氣滿,胸中緊痛,煩熱,喘而不已息……可刺手陽明大腸井穴商陽也”,“人病心痛煩渴,臂厥,脅肋疼,心中熱悶,呆癡忘事,癲狂……可刺手心經井穴少沖”等。井穴可用于治療所屬經脈、臟腑及全身的熱證,三棱針點刺井穴可引熱毒之邪外出,井穴是經氣流行之始,也是陰陽經氣交換之處,可疏通經絡,通則不痛。現代醫學認為,圍刺法可使穴位的各類感受器興奮,刺激各類神經纖維傳導到中樞神經,激活內源性痛覺調制系統有關的結構和中樞神經遞質系統,使傷害性刺激受到抑制;同時阻斷痛覺沖動的產生、傳遞和感知,改善受損局部的微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的代謝,使受傷神經得以修復[2]。支溝為手少陽三焦經穴,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穴,兩穴相配清瀉三焦邪熱;太沖疏肝泄熱,陽陵泉清利肝膽濕熱,多穴相配,可調全身氣血,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抑制病毒的復制,加快皰疹的痊愈。
參考文獻
[1]明·楊繼洲.針灸大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51.
[2]萬選才,楊天祝,徐承燾.現代神經生物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9:276.
(收稿日期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