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軍 石 洋
(江蘇省常州市體育醫療科研所,213022)
?
鄭氏手法推拿結合脊柱定點縱牽復位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0例
羅海軍石洋
(江蘇省常州市體育醫療科研所,213022)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又名“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或“腰椎髓核突出癥”,是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纖維環破裂、髓核向后突出刺激或壓迫脊髓或脊神經,產生以根性坐骨神經疼痛為主要癥狀的腰腿痛[1]。它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筆者2013—2014年運用鄭氏手法推拿結合脊柱定點縱牽復位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0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40例患者均為2014年4月—2015年4月四川省骨科醫院和江蘇省常州市體育醫療科研所門診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25~65歲,其中25~35歲5例,36~45歲18例,46~55歲12例,56~65歲5例;病程3個月~2年,平均6個月,其中1年以上者21例;椎間盤突出部位在L3~43例,L4~516例,L5~S19例,L4~5和L5~S1同時突出者12例。突出屬中央型5例,屬左旁側型19例,屬右旁側型16例。椎間盤突出伴膨出6例。
診斷標準: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發生于青壯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高(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④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動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⑥X線攝片檢查: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MRI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排除骨腫瘤、結核、骨折等手法禁忌證;排除其他腰腿部的軟組織損傷、梨狀肌損傷綜合征、坐骨神經炎、腰骶椎體變異等病:治療期間不曾接受其他療法;能堅持治療者。
治療方法
1.鄭氏手法推拿[3]步驟如下:①充分放松腰臀部肌肉。②松解腰椎橫突、髂嵴后上緣、髂腰三角肌等豎脊肌附著區域和臀大肌、臀中肌、梨狀肌、闊筋膜張肌及腘繩肌。③點按阿是穴、三焦俞、腎俞、大腸俞、關元俞、環跳、承扶、殷門、委中、委陽、承山、昆侖等穴,以患者感覺局部酸脹為度。④用大拇指按經脈走行方向,推壓督脈、足少陽膽經及足太陽膀胱經筋[2]。手法推拿每次15 min,每周3次,共治療15次。
2.脊柱定點縱牽手法:患者俯臥按摩床上,兩腿自然分開,雙上肢向前抓緊床沿,下半部肢體自然放松。助手立于患者患側,以患椎L5棘突向右歪為例,首先用雙手掌重疊在患椎上一棘突L4旁,向下按壓固定,醫者牽拉患者腳踝,先持續用力牽引約10 s,再猛然稍加大力量順著下肢軸線牽拉,助手立即可覺察手指下椎體輕微錯動感,可發出“咔嗒”響聲,提示復位成功,健側宜進行相應復位操作。如有雙節段椎間盤突出,再在患病節段進行相同復位操作。之后雙手拇指從上至下將棘上韌帶理順,同時揉推棘突旁肌肉筋膜進行椎旁軟組織復位。縱牽復位治療后一般應臥床休息,仰臥位或俯臥位均可,持續2~3 d。起床時需佩戴腰圍,保護并限制腰椎的活動幅度。如果癥狀明顯減輕,2周后即可逐漸開始恢復正常活動。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的療效評定標準,分為三級。臨床治愈:腰腿部癥狀、體征消失,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腰腿部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無效:癥狀、體征未改善。
本組臨床治愈12例,好轉2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5%。治療無效的患者均具有以下特點:病史長,疾病發作頻繁,3個月內反復發作者,下肢感覺運動出現異常,經MRI檢查確定為腰椎間盤脫出及有椎管狹窄者,對于此類患者多建議行手術治療。
討論
正常的椎間盤富有彈性和韌性,具有強大的抗壓能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組織易產生退變即老化過程。一般認為人在20歲以后,椎間盤即開始退變,髓核的含水量逐漸減少,椎間盤的彈性和抗負荷能力也隨之減退,其中纖維環軟骨終板髓核均產生病理性退變。當椎間盤有了生理性退變或纖維環有了裂隙時,外傷是引起纖維環破裂的主要誘因。若腰椎間盤突然受到擠壓或扭曲,造成髓核壓力增高,可使髓核從纖維環的裂隙突出到椎管內,纖維環損傷本身可引起腰痛。而突出物壓迫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引起放射痛,故有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3]。腰椎的穩定性由肌肉、筋膜等軟組織組成的外穩定和由骨、椎間盤、韌帶組成的內穩定所構成。其內穩定的核心由前方的椎間盤與后方的雙側脊椎小關節所構成三角穩定系統,當椎間盤出現不穩定的同時,隨之伴隨的是后方的脊椎小關節的退變和不穩定。當穩定性遭到破壞,在承受正常生理負荷時,不能維持其正常位置,椎體發生假性滑脫和扭曲,而對相應的脊神經根產生異常的拉扯和刺激。脊神經后支受刺激,受其支配的肌肉、韌帶痙攣收縮,使脊柱失去了軟組織所維持的平衡而造成動力性不穩[4,5]。
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機理是通過手法整復使錯位的關節復位,脊柱側彎糾正,腰椎生理曲度恢復,軟組織應力增加,使部分椎間盤還納,軟組織支撐和保護脊柱的穩定性作用加強,重建脊柱的力學平衡。
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保守治療方法甚多,各有特長,鄭氏推拿手法具有在臨床中注重辨證論治,點、線、面結合,剛柔相間,有獨特的治療點,對筋骨的疲勞恢復具有很好的療效[6]。脊柱定點縱牽手法突出了定點,應用生物力學原理,復位瞬間醫生牽引之手將患者重心落在患椎單側關節突關節上,使脊柱暫時處于失穩狀態,復位所產生的負壓可對突出的椎間盤有回納作用,恢復正常的椎間隙高度。復位使位移的椎體恢復正常的解剖位置,使錯縫的關節突關節對位,也對腰椎后的神經根管有調整減壓作用,解除了對神經根的壓迫,從而恢復正常的脊柱內、外平衡,達到治療目的[7]。
參考文獻
[1]譚冠先.疼痛診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08.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24.
[3]鄭懷賢.傷科按摩術(修訂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0-12.
[4]南登崑.康復醫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67.
[5]胥少汀.實用骨科學 [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509.
[6]楊禮淑.淺談鄭氏按摩手法的特點[J].按摩與導引,2003,19(1):4-5.
[7]陳海山.旋轉復位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華臨床醫學衛生雜志,2006, 4(10):79.
(收稿日期201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