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艷 任艷君
(山西省原平市中醫醫院,034100)
?
中藥內服外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50例
劉美艷任艷君
(山西省原平市中醫醫院,034100)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獨活寄生湯;中藥外敷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又稱增生性、老年性、肥大性或退行性膝關節炎,是老年人常見病,是關節軟骨的非炎癥性退行性改變,以膝關節疼痛、間隙狹窄、積液、活動受限、彈響、畸形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影響老年患者日常生活、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多由年老、損傷、過度負重而導致。本病中醫學屬“痹證”中的“筋痹”“骨痹”范疇,是因為老年患者體質虛弱,風寒濕等外邪侵入,機體抵抗力不強而發病。近年來我院運用中藥內服外洗結合的方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取得較好療效, 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50例中男21例, 女29例; 年齡 45~80歲, 平均 63.4歲。臨床癥狀為關節疼痛、壓痛、彈響、關節積液、關節畸形、活動受限,特別是上下樓梯時疼痛加重,下樓更嚴重。髕骨摩擦試驗陽性。X 線表現: 50例中共86個膝關節間隙變窄, 不對稱, 邊緣有骨質增生。
診斷標準:采用 1995 年美國風濕學會診斷標準。①近 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痛;②X 線片示骨贅形成;③關節液檢查符合骨性關節炎;④年齡≥40 歲;⑤晨僵≤30 min;⑥有骨摩擦音。由于本院未開展關節液檢查,所以滿足(1)+(2)或(1)+(4)+(5)+(6)條者可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
治療方法
1.內服中藥。基本方藥為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15 g,桑寄生15 g,杜仲15 g,川牛膝15 g, 秦艽10 g,防風10 g,茯苓15 g,肉桂6 g,細辛3 g,當歸15 g,川芎10 g,熟地黃10 g,黨參15 g,白芍20 g,甘草6 g。臨證加減:濕盛者去熟地黃,加薏苡仁30 g,蒼術15 g;寒甚者加干姜6 g,附子6 g;痛甚者加制延胡索10 g,蜈蚣1條;夾瘀者加雞血藤30 g,丹參15 g;腫脹甚者加土茯苓30 g,白芥子10 g。每天1劑,水煎煮2次,共煎取藥汁約300 mL,2次藥汁混合后分2次溫服,10 d為 1個療程。
2.中藥外敷。方藥: 制川烏10 g,制草烏10 g,乳香10 g,沒藥10 g,伸筋草20 g, 雞血藤20 g,五加皮20 g,艾葉20 g, 紅花20 g,獨活10 g,牛膝15 g, 威靈仙15 g,川椒12 g,川芎10 g,白芥子10 g 。具體方法: 上藥在我院藥房粉碎后包裝,使用時倒入器皿中, 加入陳醋拌濕,放蒸籠里蒸20 min,取出后熱敷膝關節,外加一熱寶或熱水袋保溫,每劑藥可反復使用 3 d,每天 2次, 10 d為 1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臨床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恢復正常生活。顯效: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對日常生活無明顯影響。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膝關節功能改善,對日常生活稍有影響。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結果:經 3個療程治療后, 臨床痊愈 36例, 顯效6例,有效4例, 無效 4例,總有效率 92%。 隨訪 2 年, 14 例復發。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學“痹證”中的“筋痹” “骨痹”范疇。《內經》有“男子六八,女子六七,虛衰之象漸顯”的敘述。肝腎虧虛,脈絡失和,肝主筋,腎主骨,筋骨不健、腠理空虛則風寒濕侵襲膝關節,使膝關節氣血運行不暢,氣血津液運行障礙,氣血瘀滯脈絡,不通則痛。故臨床以患者膝關節出現腫脹、疼痛, 屈伸不利為主癥,兼見腰膝酸軟,肢冷、畏寒喜暖等癥。辨證屬本虛標實,肝腎虧虛為本,寒濕瘀血阻絡為標,故選用以補益肝腎、益氣養血、活血通絡、祛寒除濕、消腫止痛為主的獨活寄生湯加減為主,方中獨活具有祛風除濕止痛、抗炎的功效;桑寄生具有滋補肝腎、祛風除濕的作用;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有明顯解熱和顯著的鎮痛以及抗驚厥作用;秦艽祛風除濕、和血舒筋,有顯著的鎮靜、鎮痛、解熱作用;杜仲能夠補肝益腎、強筋骨;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引血下行、通利關節、祛風除濕、活血祛瘀;熟地黃具有養血滋腎益精的功效;白芍養血柔肝、溫陽化氣,有調節免疫、促進炎性水腫消退的功能;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黨參補氣健脾;肉桂活血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秦艽舒筋活絡、通痹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通絡,具有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量,改善微循環的作用;當歸具有補氣活血祛瘀的作用;細辛具有溫經通脈、祛風除濕的功效;甘草調和諸藥。
中藥外敷方中川烏、草烏具有祛風散寒,溫經止痛作用,藥理研究證實,川烏、草烏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和較強的鎮痛、抗變態反應作用及促腎上腺皮質樣作用,消炎鎮痛,可起到類似非甾體類消炎藥的作用,并具有抗變態反應作用。乳香調氣活血定痛,沒藥散血祛瘀止痛。乳香性偏溫,善于調氣活血,兼能舒筋活絡;而沒藥性平,偏于散血行瘀,無舒筋之功;二者相須為用,加強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效。伸筋草通絡;獨活祛風除濕止痛;雞血藤具有養血活血舒筋之功效;威靈仙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消痰涎、散癖積之功效;川椒具有散寒燥濕、蠲痹止痛之功效;白芥子具有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效;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通利關節、祛風除濕、活血祛瘀;五加皮補益肝腎、強筋健骨;川芎活血行氣、祛風通絡,具有擴張血管作用;紅花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止痛;艾葉為使藥,溫經散寒, 引藥歸經, 直達病所。中藥外敷通過皮膚、孔竅、經絡、腧穴等部位直接吸收進入血絡經脈,藥物作用于局部組織, 使局部藥物濃度高于其他部位,使局部血管擴張, 促進血液循環及淋巴循環, 改善周圍組織的營養, 減少炎癥產物和代謝產物的堆積,加快水腫消退和組織的修復,增強骨關節自身的新陳代謝,從而起到消炎退腫、行血散瘀、軟堅散結、滑利關節等作用,同時緩解患者的膝關節以及周圍肌肉的痙攣和僵直狀態,改善膝關節狀態, 達到治療目的。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