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孝猛
正確處理老區脫貧攻堅幾個關系
學習中辦[2015]64號文件的一點體會
潘孝猛
去年底,中辦已頒發了《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對革命老區(以下簡稱老區)和老區人民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總體要求、工作重點、主要任務和具體政策措施,為老區脫貧攻堅指明方向,奠定了思想和物質基礎,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老區的重視和支持,我們應增強看齊意識,切實把中辦[2015]64號文件貫徹好、落實好,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業績。
大家知道,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多重因素影響,一些老區村、鄉鎮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老區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脫貧致富奔小康任務相當艱巨。決勝這場老區脫貧攻堅戰,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目標。為此,我們必須在指導思想和工作方法上正確處理幾個關系:
一是正確處理改革創新與常態發展的關系。改革創新是當前經濟社會建設的主旋律,老區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要貫徹這一指導思想。加快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全面增進老區人民福祉,是老區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打破過去那種送羊送豬送錢的慣性思維,圍繞著“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的這一總要求,大膽改革創新,采取超常規的舉措,在公路、港口、水利、電網、農村電商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予更多的政策、資金的傾斜,下大力氣建設一批能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大項目,盡快破解制約老區發展的瓶頸,使老區經濟建設駛上快車道,加快老區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當然,改革創新會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關系,不可能一帆風順,必須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決心和勇氣,加強協調,排阻力,達共識,使黨中央扶持老區的優惠政策,全面落實到位。同時,要把改革創新與常態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以改革創新帶動常態發展。對一些自然條件相對比較好、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老區鎮、村,應當繼續在政策措施和財政資金等方面給予扶持,促進自我改革創新,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提高經濟效益,幫助老區人民增加收入,率先脫貧致富,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二是正確處理開發建設與保護生態的關系。開發建設是發揮資源優勢,變資源為金錢,增加老區人民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大多數老區地處山區,自然資源相對豐富,有的有煤炭,有的有鐵礦石,有的有鉛鋅,這些不可再生的資源是巨大的財富,要在國家政策允許下,組織有序開發,增加老區人民的資源性收入。農業開發建設重點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充分發揮老區特色產業、產品的優勢,帶動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發展,改變老舊的傳統農業。紅色資源也是老區的一大優勢,可以繼續開發建設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重點打造國家級紅色旅游景區和精品線路,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旅游節慶活動。老區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可以組織鄉、村的老藝人、老工匠發揮作用,提升傳統工藝水平,形成具有老區特色的文化產業。開發建設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不可照搬照套。同時,要把開發建設與保護生態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獲取經濟利益,下大功夫打造永續發展的美麗老區。特別是對老區革命遺址、革命文物,要在開發利用中加以保護、維修,使紅色資源發揮永續作用。
三是正確處理資金扶持與自力更生的關系。財政資金扶持是決勝老區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但絕不是唯一的。要把發揮老區人民群眾的內在動力緊密結合起來,使各項扶持資金產生更大效益。中央已經明確提出,今后幾年中央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各類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將進一步向邊遠貧困地區特別是貧困老區傾斜。同時,還要增加老區轉移支付資金規模,擴大支持范圍,以及加大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對老區扶貧開發力度和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建設基金對老區投入力度。中央要求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老區開發建設的金融支持,可以采取扶貧再貸款、支農再貸款等形式,籌措更多資金,用于老區生產建設項目。鼓勵保險機構開發老區特色優勢農業保險產品,開展對貧困老區的農產品價格保險。除中央財政資金扶持外,省(市、縣)還有相應的配套資金。有了國家財政資金的扶持,老區脫貧攻堅就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用好用活國家扶持資金的同時,還要積極鼓勵和引導老區人民群眾弘揚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老區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把“要我脫貧”轉化為“我要脫貧”的內在動力,依靠自己雙手,立足當地資源,因村制宜,因戶制宜,因人制宜,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四是正確處理科技扶貧與發展教育的關系。老區經濟發展不快,人民生活相對貧困,除了有自然條件差的因素外,關鍵的還是人才缺乏和教育滯后。老區脫貧攻堅必須把科技扶貧與發展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堅持科技扶貧,又要重視發展教育,以“科技”和“教育”雙輪驅動,加快老區的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繼續加大對老區科技扶貧力度,主要是選派一批專業知識豐富、事業心強的科技干部進村駐戶,宣傳科技知識,普及科學知識教育,使老區人民群眾講科學、用科學,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增強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力。同時繼續實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有條件的單位可以申報設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促使老區的科技扶持力度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科技扶貧是治標,發展教育才是治本。在決勝脫貧攻堅工作中,必須正確處理科技扶貧與發展教育的關系,把發展老區教育擺上突出位置。繼續認真實施和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辦學條件差、師資不足的老區中小學,要給予大力扶持,幫助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對特困戶子女上學有困難的,要千方百計解決入學難問題,讓老區每個適齡兒童都能上學;對上初、高中有困難的老區子弟,也要采取措施,幫助完成學業。
五是正確處理易地搬遷與就地安置的關系。易地搬遷主要是對那些居住邊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的貧困人口。中央已經把易地搬遷作為脫貧攻堅一項重大舉措,確定了每年易地搬遷的目標和任務,并且提出老區可以優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按照中央的總體部署,實施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期分批搬遷。這是一項十分艱巨而復雜的任務,也是一塊難啃的骨頭,需要做許多艱苦工作。對那些被搬遷的老區貧困戶不愿意離開生他養他的那塊土地的,要進行思想疏導,說服他們服從政府的安排。實施易地搬遷工程,必須充分考慮搬遷后貧困戶的生產生活問題,新居住地應當選在自然條件好、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有電力的地方,有利于貧困戶來到新居住地,既改善居住條件,又能夠發展生產,做到“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依靠自己努力開創美好的明天。同時,要把易地搬遷與就地安置結合起來,對那些居住在自然條件相對比較好、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能夠就地脫貧的人口,可以采取不搬遷,繼續按照國家扶貧政策,在改善居住條件、生產經營、小孩上學以及重大疾病等方面給予更多的幫助和扶持,使他們就地脫貧致富。特別是對那些居住在上會漏雨、下不遮風的土坯房、木板房的貧困人口,要給予重點幫助,解決他們居住困難問題。
六是正確處理加強領導與依靠群眾的關系。民間有句俗話:“老大難、老大難,老大重視就不難。”這充分表明了加強領導的重要性。中辦[2015]64號文件的亮點之一,就是重視對老區脫貧攻堅的領導,確定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主要領導人是老區脫貧攻堅的第一責任人,并要求省、市(地)、縣都要層層簽訂責任書,把加快老區開發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推行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從組織領導上強化領導機制,保證了老區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的落實。黨和政府加強對老區脫貧攻堅工作的領導,顯然十分重要,但也不能忽視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充分發動群眾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毛澤東曾經說過:“人民群眾是真正英雄。”有了人民群眾,一切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在脫貧致富攻堅中,要堅決克服“領導干、群眾看”的問題,深入廣泛開展脫貧攻堅的宣傳教育工作,切實把老區基層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思想統一到中央文件精神上來,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老區脫貧攻堅戰,勇于擔當攻堅克難,以自己的行動為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作者:福建省政府辦公廳原綜合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