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建設美麗鄉村需要先進健康的農村文化
張艷
文化潤澤民族的血脈和心靈,是人民皈依的精神家園。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離不開農村文化建設;農村的發展需要文化,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需要文化。近年來,廣大農村地區通過實施一系列農村文化建設重點工程,增加了農村公共文化資源,改善了農村公共文化設施,拓展了農村文化活動形式,特別是在解決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三難”問題上有了改觀。但我們發現,在有些農村地區,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相比,在文化生活方面還顯得比較貧乏。有的村里盡管也建起了農家書屋,可書屋里藏書甚少,光顧者寥寥無幾;有的村里除了廟會、婚喪嫁娶能聽到幾段音樂外,其余時間則無聲無息;有的村里除了每家每戶有一臺電視外,再無其它娛樂項目。凡此種種,都說明農村文化建設與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適應,與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不適應,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并不適應。
事實已經證明,在農村文化陣地上,先進健康的文化活動不開展,低級趣味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新風正氣不大力弘揚,必然滋生歪風邪氣,由此所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例如,有的地方因為文化活動偏少,農民的文化生活枯燥,有的人便用打牌、打麻將、喝酒等方式打發時間,甚至參與打架斗毆、賭博活動,影響了農民文明思想觀念的形成,給農村增添了不穩定因素,也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在很大程度上還助長了不思勤儉、貪圖安逸以及等、靠、要等懶散思想和不良習慣,使有些人與發家致富無望。更要引起大家重視的是一些網吧違反國家規定,容留未成年人,有的音像、書攤經營點肆意出租、出售非法音像書刊制品,兇殺暴力、封建迷信及色情非法書刊、偽科學讀物充斥其中,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在農村沉渣泛起。這不但對農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也與新時期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所背道而馳。因此,在不斷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改善、豐富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這既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也是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在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了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離不開先進健康的農村文化與之同行,新風正氣必須要牢牢占領農村文化陣地。
一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領導,通過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形成齊抓共建農村文化的新格局。要增加對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可以采取地方財政投入與民間集資相結合的辦法籌措更多的資金用于農村文化建設。要切實建立健全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考核機制,既要將硬件投入、財政支出力度大小作為考核的硬指標,又要把結合農村特點,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的類型、數量、氣氛和影響度,作為評價地區發展水平、衡量發展質量的硬指標。
二是整合農村各類文化資源。對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各種資源要認真加以優化和整合,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可以利用現有鄉鎮綜合文化站擴容,建設鄉鎮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整合宣傳文化、廣播電視、科技培訓、體育健身等方面資源,實現綜合性的多項功能。要進一步整合鄉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遠程教育服務點等,實現村級綜合文化服務功能。要盡可能地利用閑置的公共建筑及場地,適當改擴建及新建,通過組建協會,引導農民開展多種文化活動,發揮其綜合性文化服務陣地和平臺作用。
三是大力創新農村文化活動。要切實保護農民本土文化,培養各具特色的文藝隊伍。農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是長期的,要活躍農村的文化生活,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既需要上面送文化下鄉,更需要培育本地的文化隊伍。要根據當地自有資源,挖掘優秀的民間民俗文化,培養農民文藝骨干,建立農民自己的文藝團隊,使農村的文化活動建設可持續性發展。可通過實施農村文化能人、農村文化新秀等培訓或培養工程,使農村文化人才與時俱進、永葆活力,成為引領農村文化發展的主力軍。
四是讓農民能夠真正接受。要在文化活動中加入更多的娛樂功能,增強喜聞樂見而不低級庸俗的文化內容。宣傳、文化等職能部門,要依據農村季節性比較強的特點,充分利用各種時機、各種場合,通過舉辦科技講座、科普展覽、道德論壇、法制講座、實用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改單向灌輸為互動參與,共同為農村營造文明向上、和諧發展的文化氛圍,更好地推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