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貽海
到“宅中”看民居
周貽海
宅中是閩東柘榮的一個老區村,初聞“宅中”的人,想必都會有所共鳴:這個地名起得好!宅中,宅中,住宅之中,太恰當、太形象了。宅中,一個嫻靜邊遠的悠悠村落;宅中,一個安逸溫馨的寂寂小村。
在晚春的楊柳輕拂下,插上想象的翅膀,我們是乘著清風悄悄去那兒的。宅中的空氣清馨可鑒,視野開闊得讓人心明氣靜、心曠神怡。幽幽暗暗的還有或淺或深、或濃或淡的花信風。去往宅中的一路上,彌望的是姹紫嫣紅、黃白相間的山茶、杜鵑,繽紛五彩地點綴在蒼翠欲滴、釅綠沛然的草坡樹石之間,像極了鄉野村姑傾心喜愛的藍靛“大花被”。從視野中掠過的光纖靚麗的梯田美景,瞬間將我們的視線拉向了更遠處。我們遙想,那山巒起伏的背后,一定就是林木森森的宅中老區了。
和許多淵源歷久的古老村落一樣,宅中的村口也有一株被視若神明的風水樹。只是它如華蓋般地遮掩在民宅上方,兼示著通俗與玄奧、自然與神秘,這才顯得更加與眾不同與內涵深厚起來。身處“宅中”,當然要看辭藻散落、詩意縱橫的鄉村民居。宅中的民居太有特色了,它錯落在花香樹影之間,樸實而自信、憨厚而熱忱、虔誠而好客、寬闊而虛懷。無論你從哪一家小閣樓探出身來,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獵取自己喜歡的完美構圖。捎上一支畫筆,即便是簡簡單單地涂抹一張瓦房屋頂的平面圖,也會是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動速寫。隨意換個角度欣賞,遠遠近近的老宅新厝,總能為你找到怦然心動的感覺,于是你飛快地按響快門,盡管它們可以按照恒久不變的固有姿態永遠地定格在那兒,但是你仍然覺得呼吸急促、迫不及待,唯恐這種美妙如霞光般的稍縱即逝。影像在不斷重復著,你不肯移動太遠的距離,于是你想寫詩,你想吶喊。你需要抒情,才能平抑激蕩而來的泉涌文思;你需要宣泄,才能舒緩激揚澎湃的萬種心情。
宅中的民居也有舒緩而貼近得令人洗心濯目的。你看,背靠無邊竹林,面對良田萬頃,那是一種怎樣的富足享樂,是一種何等的自在逍遙?單門獨戶,也是宅中民居的一個特點。盡管房前屋后的梨雪桃花雖已早早褪去,但滿樹的春風蝶舞,依然是綠意盎然的生動句點。情人樟!透過烏色的房頂,我看到兩樹同株的香樟樹在脈脈對視,然后展開忘情的臂膀,激情的瞬間霎時凝結,成就了令世人感想感嘆的“情人樹”。
在“宅中”沐浴風情,還有一種平淡淳樸、恬靜安謐的感覺油然沁入。柔煦的陽光靜靜地灑在瓦片上、灑滿幽靜的石街小路,那種和諧的耀眼與屋檐下的幽暗形成了恰到好處的對比。這時候到“宅中”討杯大碗茶抑或是飲些解乏的農家釀,該是多么浪漫、多么愜意、多么有品味的休閑休憩啊。可惜的是村民們都上山忙活去了,寂靜的風、寂靜的空氣,讓門邊的公雞也顯得尋常遂意、大度從容起來。雛雞們則圍聚在屋檐下的墻根專心致志的挑啄著泥土里的那些小蟲子,一點也不為我們的不速而來感到驚慌和意外。
聽說這個小村的老人都很長壽,可不是,連房邊的野花都顯得精靈剔透、精氣旺盛,更別提沐浴在青山秀水的幸福中人了。這也許又是一個百歲老人了。生活在詩話般的無為意境里,無欲無求、知足常樂,一輩子享受著滌心潤肺、空靈剔透的天倫之樂,誰能不如空谷幽蘭一般,蕩盡塵囂,痛快地呼吸呢?長壽可能是這兒最平常不過的人之常情了。
站在高高的山岡上,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宅中的民居在我們的鏡頭里也變得更加濃縮精練、意味無窮了。與古老民居相得益彰的是一排排軍棋般排列的造福工程,老區人民在黨組織的關懷下,實現了“五通”。
與民宅互為風景的還有反哺社會、面向未來的山村小學。那整整齊齊的學生列隊,那紅紅綠綠的生命揮舞,靈動著相隔一隅的古老民居,他們用生動悅耳的鐘聲,敲響了偏僻的老區、蕩醒了沉寂的鄉村。
遠遠近近的民居就這樣錯落在花香樹影的宅中之間,它給大山帶來了生氣、人氣,乃至靈氣。近景也好,遠景也罷,宅中的民居總是心懷感激,珍愛生命。它們與綠蔭相伴,和山風相濡,在一地斑駁中,唱響悠遠古老的民謠山歌……
(作者單位:柘榮縣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