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景
重復簽約背后是注水政績觀
□黃春景
紅旗飛揚,彩球飄飄,禮儀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場招商會的簽約現場,幾個項目的簽約雙方大筆一揮,雙手緊緊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場面。而在場的某市一位部門負責人無奈地對記者說:“這里頭我們市的幾個項目,早在半年前就簽過約了,如今無非是讓老板給個面子,再來捧個場。”(7月17日《人民日報》)
招商引資對于地方經濟發展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解決發展資金缺口,一些地方政府千方百計,采取多種措施,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但在招商引資當中,不少項目重復簽約,幾千萬包裝成數億,這都是“政績下的蛋”。之所以重復簽約,很多時候也是被逼無奈。一些地方為了招商快出成績,不惜下發硬性指標,甚至還以此考核,若無法完成輕則扣發工資獎金,重則因此被通報批評,甚至丟烏紗帽。在這樣的指標施壓下,招商引資難免被注水、動手腳,重復簽約幾次就是最好的說明。
現實當中,一些地方的眼睛總是盯著GDP不放,藉此“一俊遮百丑”。正是在這種政績觀的主導下,一些地方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招商引資上,而且不僅在內地招商引資,有的還跑到外面去招商。在這樣的“高壓招商”之下,弄虛作假在所難免。一些項目由于不考慮市場的需求,因此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不同程度上給地方政府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由是觀之,“政績”作祟的招商引資,又豈能下出好蛋?環視當下,在“注水”政績觀的影響下,“全民招商”的模式見慣不怪,招商引資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難免出現各種亂象。
新常態下,招商引資必須有新思維、新舉措,而不是一味地看經濟發展指標。不論是虛假招商還是重復簽約,受“唯GDP論英雄”的政績觀影響,招商引資已成為很多不少地方政府官員的重要任務。因此,要真正根絕重復簽約,遏制虛假招商引資,必須打破扭曲的“政績觀”,修繕政績考核機制,改變對干部考核的側重點,創造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如此一來,地方官員才能安心招商、真心招商,以此贏得更多投資者的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