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建設“花園式工廠”之風當剎
□何勇海
一邊是土地資源緊張,一邊是企業圍墻里土地閑置——記者近日走訪江蘇一些企業發現,偌大廠區內,零星“點綴”著幾座廠房,剩下的或大面積裸露或種上一塊塊草坪,并美其名曰“花園式工廠”。這種現象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存在,而這些“花園式工廠”又大多“盛開”在各類工業園區中。盡管國家一直在限制所謂的“花園式工廠”,但在很多地方,這依然是一些企業熱衷的目標,甚至成為炫耀的資本。(8月17日《工人日報》)
應該承認,不少企業熱衷于建設“花園式工廠”,初衷是好的。將企業廠區打造成綠樹成蔭、草坪遍布、小橋流水、鳥語花香的地方,為員工提供一個優美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利于提升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對工作的幸福感與滿足感。員工的這些切身感受,也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生產力。此外,“花園式工廠”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環境污染,給外界一種重視環境保護的感覺,可為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不過,“花園式工廠”在建設過程中,其負面影響甚至是危害日漸顯露。一是打造“花園式工廠”成為一些企業或部門的形象工程,有條件要建設,沒有條件也要建設,不惜投入巨資,加大了企業的建設成本。二是一些企業借機圈地,能占就占,把大片土地據為己有,刻意在工廠內造花園,于是出現了綠化面積一大片、一小片單層廠房“點綴”其間、很多廠家根本不建多層廠房的怪現象。三是大量占地之后又拋荒閑置。
所有這些做法,都會對土地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前不久,央視“焦點訪談”披露了湖北一些農村出現大面積耕地閑置撂荒、無人耕種、雜草叢生、一片荒蕪的景象。也有媒體報道,截至2016年5月,全國縣以上新城新區超過3500個,規劃人口達34億,“圈地式”地發展“鬼城”“空城”,也對土地資源造成了嚴重的侵吞。而對于很多地方的企業熱衷于建設“花園式工廠”,是不是也應該引起有關部門足夠的重視然后加以整治呢?
不得不提一提這樣一組數據:近日,國土資源部發布消息稱,截至2015年底,全國31個省(區、市)農用地面積96.82億畝,建設用地面積5.79億畝,未利用地39.57億畝。與2014年底相比,全國農用地面積凈減少426.3萬畝(其中耕地凈減少89.2萬畝),建設用地凈增加713.5萬畝,未利用地凈減少287.2萬畝。在土地資源稀缺,工業用地越來越緊張的背景下,大量圈地建設“花園式工廠”的做法,顯然已經不合時宜。
現在,擠掉企業用地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效益,是時候了。據說在制造業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工業用地十分緊張,一些企業很難找到一塊地皮新建、擴建廠房。如何擠“水分”呢?當然要加強企業用地預審,倒逼企業建設體現集約、節約的用地原則,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此前已有個別地方叫停“花園式工廠”建設,規定了企業用地的容積率,提倡建設節能、環保、低碳的綠色建筑,值得效仿。
對于歷史原因造成的“花園式工廠”,各地還有必要開展清理工作,尤其是工業較為發達、土地資源頻亮“紅燈”的地區。在對“花園式工廠”的用地情況進行評估之后,沒有必要多占的土地,政府可按市場價格有償收回;對仍有占用需求卻占而不用的土地,應要求企業限期追加投資,進行“二次開發”,予以有效利用。對圈而不用、產能低下的低效用地企業,應建立“黑名單”制度,禁止其新批、擴大現有建設用地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