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網約工』的勞動權益不能被漠視
□戴先任
8月9日上午,“網約工”勞動爭議第一案在北京朝陽法院開庭,7名廚師坐在原告席,起訴要求法院確認他們和上海樂快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存在勞動關系。此前,他們通過該公司的“好廚師”App和客戶建立聯系提供廚師服務。庭上,被告否認和他們是勞務關系,認為他們只是商務合作關系,App平臺只是提供渠道,雙方共贏。(8月9日《新京報》)
各行各業都在進行“互聯網+”,租車、私廚、保潔等服務行業在網絡上更是如火如荼,導致出現了“網約工”這一新興群體,這也讓通過App與客戶建立聯系進行的勞動服務算不算和App建立了勞動關系成了普遍問題。
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一些App平臺并不愿與“網約工”建立勞動關系,就如“好廚師”App一樣,他們稱與這7名廚師不過是商務合作,而不是這7名廚師所說的雇傭關系。如果這樣,雙方就不存在勞動關系,原告要求的確認勞動關系,支付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差額、加班費,及要求該公司為他們補繳社會保險的訴求,就將被駁回。而據與7名廚師一同在該App工作過的原告證人稱,這幾名廚師在公司起步階段,都是“朝九晚六”,是全職工,每月拿底薪,而并非該App所說的是商務合作,需要自己“搶單”。
該案喚起人們對“網約工”勞動權益的擔憂。如果“好廚師”App自一開始就與這幾名廚師實行“商務合作”,這些廚師很可能都將沒有訴諸法律,維護自身勞動權益的任何正當理由。隨著服務業“互聯網+”的持續發展,“網約工”的隊伍也將越來越龐大,企業以“商業合作”等方式,讓“網約工”多勞多得,雖然企業與很多“網約工”實質上形成了雇傭關系,但并不與“網約工”簽訂任何勞動合同,這讓“網約工”的勞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比如“網約工”如果受了工傷,將得不到工傷賠償,因為是所謂的“商業合作”,“網約工”的收入也難得到很好保障,他們隨時可能被“炒魷魚”,而自己卻只能啞巴吃黃連。“網約工”要維權,也面臨比傳統類型工作更多的困難,比如取證難、相關部門的監管滯后等等。
勞動監察部門不能讓“網約工”成為監管盲區,需要加大對App的監管,督促App維護好員工勞動權益,對于侵害員工勞動權益的違法行為,要能依法予以懲治;“網約工”們自己也需要更多一些維權意識,不能任由企業擺布,要盡量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對于侵害自身勞動權益的行為,要能勇于維權、敢于維權,這7名廚師的行為,就值得肯定。
“網約工”的勞動權益受忽視,也折射了勞動者權益面臨的普遍困境,只不過“網絡化”讓問題變得更復雜而已。如果“網絡工”的勞動權益都能得到有力保護,所有勞動者正當權益的保護狀況,也能讓人有樂觀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