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祎
(071000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 保定)
淺談法學與社會建設
李 祎
(071000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 保定)
二十一世紀是社會極速發展和危機并存的時代,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且逐步得到完善,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順利發展,法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社會發展是十分不平等的,但人類面臨的危機卻是世界性的。法學與社會建設息息相關,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永遠離不開社會,當然社會的正常運轉更加離不開法律的保護與支持。由此而觀之,此等大環境下,如何實現法學與社會建設的良好結合是一個關鍵。
法律制度;社會建設;法治建設
每個時代都是不同的,解決一個時代的問題就是促進社會的進步,目前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國民生產總值也傲居世界前列。當法學與社會相融合,那么社會的正常運轉機制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中國要想實現跨越性的發展,必須加強法治建設,走依法治國之路。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一個有法律約束的國家才堪稱文明之國,有法律約束的社會才會真正走向和諧。我國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這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定健康的必由之路。法治社會建設的目標和任務關乎國家發展的重大命脈,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這是思想上的要求。而行動上則要求我們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衛法律。真正成為維護法律義士。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方針政策要想實施,就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無獨有偶,法治建設是與群眾息息相關,聯系最密切的,那么,從思想上樹立一種全民意識就十分重要了。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一個宏觀的總目標設計:其一,培養自覺遵守法律、真誠信仰法治、忠實崇尚法治和堅定捍衛法治的國民;其二,推進全社會厲行法治;其三,培植全社會的法治環境。第一個目標針對的是國民,人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建設法治社會,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建設法律的人。但要想讓國民真正信仰法治、崇尚法治,必須以法治文化實現國民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培養。文化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東西,會在不知不覺中讓人養成一種習慣,當法作為一種習慣深入人心時,那么社會建設也便水到渠成。第二個目標說的則是社會行為和社會秩序。社會行為與秩序都需要法律的保障,法律是神圣的,是為保護廣大群眾而生的,無論社會發展到何種階段,法都必不可少。而要讓全社會厲行法治,則必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人們法治理念日益增強的同時,健全法制建設來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法治需求則顯得尤為重要。第三個目標主要針對的是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環境對人的培植和塑造作用,是其他任何東西都不能,也不可替代的。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法律,社會的建設更離不開法律。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這四點是實現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提綱。中國要發展,必須推進法治;要推進法治,必須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識,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推進法治,抵制人治。法治社會要求我們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建設法治社會已成為一種時代潮流。
(一)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中國目前走的是“依法治國”的道路,但是在這條道路實行的過程中,還有巨大的挑戰。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應納入依法治國的領域中,只有萬事靠法律,眾人齊敬法,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堅持把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聯系起來,共同推進社會進步。爭取實現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法治社會建設則是對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社會建設與依法治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和諧社會是一個需要法律制度維護的社會。法律是保障公平正義的最后屏障,和諧社會建設離不開法律,法律給其提供了一個實現真正公平正義的場所,也在各個程序上保障社會的運行。法治社會的建設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約束法律的濫用。提倡社會實現依法自治,加強公民與社會的法治意識,形成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氣氛。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基礎,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
(一)科學立法,提供完備的制度規范體系
立法是第一步,是保障民生,限制公權的必備內容。以科學的態度,按照專業的水準進行立法活動是一項重大課題。為了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增加民眾信賴,立法勢在必行。當然也要發揮社會立法的強大優勢,發動基層力量,提高自治能力,增強主人公意識,真正實現法與社會的結合。
(二)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目前我國的法律服務還不是很完善,建設法律服務需要國家更加關注,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是保障執法和司法順利進行的強大武器。要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最好將法律服務具體化,以更好的實現社會建設。
(三)建立完備的社會糾紛預防、化解機制
人是利益的產物,各種利益糾紛都會產生矛盾。但矛盾一旦產生就不會很快被解決,它會浪費大量的社會財富。如果我們開創一個預防、化解機制,那么一方面會極大的減少成本,另一方面也會降低社會不滿,提升民眾的幸福感,這樣在構建法治社會,推進社會進步則水到渠成。規避風險,從預防開始。
總之,依法治國與社會建設,猶如人之兩臂、車之雙輪,以社會建設營造良好氛圍,以法治保駕護航,以政策為導向,共創美好未來。立足新時代,實現新要求,讓政府與民眾共攜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構想。
[1]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2-04.
[2]江必新,王紅霞.法治社會建設論綱[J].中國社會科學,2014(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