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法院民刑交叉案件審理中困惑及對策
李婷婷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民刑交叉中的相關法律問題是長期困擾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中疑難問題。本文從保護正當權利的角度出發,探析法院審理此類案件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并對民刑交叉案件困境的克服進行粗淺探析。
民刑交叉;先刑后民;司法困境;機制構建
民刑交叉,也稱為“刑民交叉”、“刑民交錯”、“刑民交織”、“刑民結合”,民刑交叉是指民事案件與刑事案件在法律事實、法律主體方面存在完全競合或者部分重合,從而導致案件的刑事、民事部分之間在程序處理、承擔責任等方面相互交叉和滲透。
(一)先刑后民的含義
先刑后民是指在民事訴訟活動中發現涉嫌刑事犯罪時,應當在偵查機關對涉嫌刑事犯罪的事實查清后,由法院先對刑事犯罪進行審理,再就涉及的民事責任問題進行審理,或者有法院在審理刑事犯罪的同時附帶審理民事責任問題,在此之前法院不應單獨就其中的民事責任予以審理判決。一般認為,“由于刑事訴訟解決國家刑罰權行使的問題,而民事訴訟則解決民事主體之間的權益糾紛,因而在兩種訴訟相互交織或者牽連時,總體上應遵循‘刑事優先’的原則。”
(二)相關法律的規定
先刑后民的處理方式,在我國現行法中,無論是法律還是法規都沒有明確規定,相關的法律依據都存在于司法解釋中或者司法文件中。
(1)1985年8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布的《關于及時查處在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的經濟犯罪的通知》,這是我國最早規定“先刑后民”的法律規范文件。
(2)1987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布的《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經濟犯罪必須及時移送的通知》,我國司法實踐中“先刑后民”最終得以正式確立。
(3)1997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這一規定重申了“先刑后民”,但又強調,民事案件中止審理的前提是“確須待刑事案件結案后才能審理的”。
(4)1998年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10、11條中的規定。這是最高人民法院對“先刑后民”做出的最為全面的規定,并正確區分了民事法律關系與刑事法律關系,“解決了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當出現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交叉時,應當一概將經濟糾紛予以移送的問題。”
(5)2014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其中第7條“關于涉及民事案件的處理問題”規定。這一最新的法律文件也秉承了先刑后民的一貫做法。
(6)此外,最高法院就各地法院請示案件的一些批復及其他司法解釋中,也有涉及刑民交叉及“先刑后民”問題的內容,可以作為適用的法律依據。例如2005年最高法院《關于銀行儲蓄卡密碼被泄露導致存款被他人騙取引起的儲蓄合同糾紛應否作為民事案件受理問題的批復》。
(三)對先刑后民的思考
刑事訴訟是一種公權訴訟,其目的在于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民事訴訟是一種私權訴訟,其目的主要在于解決民事糾紛,維護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民事權益。因而二者對公民權利保護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從權利保護的角度而言,先刑后民不利于對受害人實施權利救濟。只有在刑事案件的處理結果對民事案件的處理結果足以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的前提下,才應當優先處理刑事案件,然后再處理民事糾紛,即“先刑后民”,否則,則沒有必要“先刑后民”。19例如一些涉嫌犯罪的案件正處于偵查起訴階段,受害人的提起的民事訴訟法院又不受理,由于一些刑事案件久偵不破或者犯罪嫌疑人在逃,就會導致相應的民事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一)法院與其他部門的對接存在問題
程序上移送機制不健全,規定得較為粗略,欠缺可操作性。在民刑交叉的案件當中,目前尚未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導致訴訟拖延,當事人權利無法得到救濟。在法院與公安、檢察院的配合中也出現了法院審理認為民事案件涉嫌刑事犯罪移送公安處理,公安機關確認為不應立案而拒絕接受移送的現象,由于各政法部門之間互不隸屬,相互之間沒有約束力,致使當事人的權利進入三不管地帶。
(二)民刑交叉案件的處理方式不一致
結案方式類型多樣。主要有駁回起訴、不予受理、中止訴訟、終結訴訟、移送等。目前,由于認識存在差異,不同法院之間、同法院的不同部門之間對同一類案件的處理方式、處理結果不同,這一現象的形成有損司法權威。
(一)編纂民刑交叉案件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立法技術上全面客觀,法律規則是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工作的基礎,司法工作人員即使在理念上能突破傳統思維,在沒有立法支持的情況下,也無法按照自己的理念工作,因此在立法層面的工作應早日啟動。司法推動立法,司法工作人員應當主動將自己在工作中的困難向上匯報,引起立法層面的注意,提出立法動議,通過修改、完善現有立法,最終解決司法實踐問題,使得一些不合理的現象能夠消滅。在民刑交叉立法工作中,應對當下理論與實踐中沖突較大的問題如“案件移送機制”、“審限控制機制”、“救濟選擇機制”等方面,通過立法技術進行明確的。
(二)建立公檢法之間長效溝通機制、提高司法效率。
建立公檢法協調溝通機制,以共享信息平臺、交流工作經驗,努力提高辦案水平和辦案效率,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1]參見陳光中、陳貴明《是否“先刑后民”酌情而定》,《檢察日報》2003年8月6日。
[2]陳興良、胡建生、朱平、李克:《“先刑后民”司法原則的反思》,《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第16-19頁。
李婷婷(1989~),女,漢族,山西省陽泉市人,學生,法學學士,單位西北政法大學,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