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洋
(330013 華東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江西 南昌)
網絡隱私權權益維護現狀的調查研究
張 洋
(330013 華東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江西 南昌)
我國的英特網以及與之相關的整個信息產業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但對網絡隱私的侵權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網民的利益還不能通過現行法律法規和司法程序得到很好的保護,這更加要求我國對隱私權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對我國的隱私權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僅要能對傳統的侵害隱私行為予以法律禁止,還要求對網絡空間中產生的新的侵害隱私的行為加以制約。本文從隱私權涵義入手,闡述我國法律對隱私權保護的現狀及網絡空間中個人隱私權遭受侵害的內容,著重對我國網絡隱私權的法律適用與法律保護進行了思考。
網絡;隱私權;現狀;維護
隱私,英文為Privacy。本文所稱的隱私是指自然人的隱私。自然人的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當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當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個人私事和當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我個人認為上述觀點對隱私沒有一個具體的物質性評價。我理解的隱私是指公民個人生活中不愿為他人公開或讓他人知悉的一切秘密,如:通訊秘密、個人財產狀況、個人私生活情況等。
隱私權的概念和理論,最初源于美國。1890年,美國法學家布蘭代斯(Louis D. Brandis)和沃倫(Samuel D. Warren)在哈佛大學的《法學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論文《隱私權》(The Right to Privacy),提到“保護個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感情的產物之原則,是為隱私權。”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隱私權。此后,關于隱私權的理論,開始受到廣泛的重視和承認。
網絡空間的個人信息隱私權主要是指“公民在網絡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公開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與個人有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毀損的意見等。”網絡隱私權是隱私權在網絡空間中的體現,它伴隨著英特網的普及而產生的新的難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比傳統隱私權保護更為困難。
網絡隱私包含的主要內容為:個人數據、私人信息、個人領域。 網絡隱私權大致有如下內容:①知情權。用戶有權知道網站收集了關于自己的哪些信息,這些信息將用于什么目的,以及該信息會與何人分享。②選擇權。消費者對個人資料的使用用途擁有選擇權。③合理的訪問權限。消費者能夠通過合理的途徑訪問個人資料并修改錯誤的信息或刪改數據,以保證個人信息資料的準確與完整。
我國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將隱私權和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權利逐步開始規定在我國的憲法和其它的法律部門里。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我國關于隱私權的立法,至今沒有相應直接的規定。對隱私權的保護,散見于一些法律、法規、規章中。現行《民法通則》頒行以前,公民的很多民事權利都未能受到法律的明文保護,更不用說隱私權。而現在我國民法作為最基本保護公民各項人身權利的法律卻沒有將隱私權作為公民的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而只是簡單地規定了與公民的隱私權有關的肖像權、名譽權。而事實上,隱私權、肖像權和名譽權同屬于人身權中不同性質的權利,這樣所帶來的結果是法律保護隱私權的實際效力減少,隱私權尋求法律保障的實際可訴性、可操作性降低,不利于受害者請求司法救濟。
(一)隱私權的憲法保護
《憲法》38條規定了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39條規定住宅不受侵犯,40條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這是公民隱私權的部分組成,《憲法》從基本法的角度作了原則性的保護,因為憲法是母法,且實際可操作性較低,這些條款只為隱私權在其他法律部門中的保護提供了依據。
(二)隱私權的民法保護
在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中,沒有直接規定隱私權為公民的人格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作為民法通則的實施細則,也沒有將隱私權當作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來對待,只是在第139條規定了侵犯公民的肖像權、第140條規定了“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的行為” 這兩種與公民的隱私權有關的侵權形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明確指出:“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方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從以上可以得知:對侵害他人隱私權,造成名譽損害的,認定為侵害名譽權追究民事責任。那么名譽權是否被侵害成為隱私權是否被侵害的前提條件。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網絡的商業化,用戶的個人資料,作為一種重要的網絡資源,被收集和利用是無法避免的。這勢必會對用戶的網絡隱私權造成侵害。在網絡中侵犯他人隱私權是指“未經他人許可,擅自通過網站上自己或他人的主頁,將特定的他人隱私公之于眾,或擅自通過第三人、第四人、眾多他人發送E—mail的方式張揚特定的他人的隱私,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行為。”網絡侵權的主要主體有以下幾種:
(1)人未經授權在網絡上宣揚、公開或轉讓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隱私。《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18條規定:用“戶不得擅自進入未經許可的計算機系統,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網絡上散發惡意信息,冒用他人名義發出信息,侵犯他人隱私。”在現行的法律規定下,這一類侵權行為如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對他人名譽造成損害,或以營利為目的,對他人肖像權進行了侵犯,可以適用于民法規定對侵權行為其加以處罰。
(2)個人未經授權進入他人系統收集獲得資料或打擾他人安寧;未經授權截獲或復制他人正在傳遞的電子信息。這類“侵權者”大多是黑客(hacker),他們可以利用各種技術手段竊取和篡改網絡用戶的私人信息,被侵權者幾乎無法發現或知道黑客身份,這就需要一支高技術的網絡警察部隊提供保護。黑客未經授權截獲或復制他人正在傳遞的電子信息,雖然表現形式上與傳統的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不同,但實質上與傳統的侵犯他人通信自由無本質區別,其情節嚴重的可以適用刑法252條規定,構成侵犯通信自由罪。
[1]王利明主編.《人格權法新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2-483.
[2]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北京群眾出版社,1997,21.
[3]王利明.《人格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149.
[4]殷麗娟.《專家談履行網上合同及保護網上隱私權》.檢察日報,1999、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