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辯護律師刑事豁免權制度構建
李 寧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傳統的觀念因素、立法的不完善以及我國的司法體制因素是辯護律師刑事豁免權缺失的原因。通過轉變觀念、修改完善立法、改革司法體制來確立我國辯護律師刑事豁免權制度。
刑事豁免權;轉變觀念;完善立法;司法體制
我國辯護律師刑事豁免權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對辯護律師存在誤解、有罪推定等傳統觀念因素,《律師法》對辯護律師權刑事豁免權的規定存在缺陷、《刑法》第306條存在明顯的缺陷等法律因素,審判無法中立、律師管理制度的不合理、缺乏律師懲戒前置程序等司法體制因素,針對這些原因找尋相應的對策,確立我國辯護律師刑事豁免權制度。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刑事訴訟的主體,而非刑事訴訟的客體,他們理應享有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在法院認清事實,根據法律做出判決之前,我們不能妄加推斷,任意剝奪其權利。正如貝卡利亞表述的那樣:“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除此之外,也應該消除對律師的偏見和誤解。德肖微茨曾經生動地解釋道:“有時你得提醒公眾,在刑事案件訴訟中被告的辯護律師并沒有犯罪,正像婦產科醫生自己并沒有生孩子一樣,犯罪的只是他們的委托人。他們的委托人又何嘗都是罪犯呢?”律師是在收取顧客費用使自身生活獲得保障的同時,利用自身的技能和知識為顧客提供法律服務,使委托人正當的、合法的權益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他們的行為是完全符合法律規定和職業道德的。辯護律師在監督、限制公權力的肆意擴張,保護私權利免受侵害,促進司法的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推進我國法治建設等方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轉變對辯護律師的觀點有利于推動律師制度的改革,加快律師刑事豁免權制度的建設。
(一)在法律中確定辯護律師的刑事豁免權
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刑事豁免權的主體為辯護律師。基于刑事辯護危險性和專業性特點的考慮,將刑事豁免權只賦予辯護律師是合理的。第二、辯護律師從犯罪嫌疑人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就享有刑事豁免權,并一直持續到審判結束。第三、刑事豁免權行使的范圍應該是辯護律師在履行辯護職能的過程當中,包括在法庭上發表的口頭言論、提交的書面意見和出示的證據材料,也包括法庭外的口頭或書面言論,還包括辯護律師為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而行使其他訴訟權利的過程中。第四、責任的豁免范圍只局限于刑事責任。這主要是由刑事責任的嚴厲程度、處罰力度、對律師的影響而確定的。
(二)完善《刑法》第306條
該條雖然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但將其廢除仍存在較大的阻礙,在現有的法律體制下,可以將其進行完善來保護辯護律師的人身權利。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出臺相關的立法解釋,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將律師偽證罪的罪狀進行詳細、清楚、明確的表述,包括明確“毀滅”“偽造”“威脅”“引誘”的具體含義,明確證據和證言的范圍。第二、列舉律師合法的執業行為,將其與構成犯罪的行為做出嚴格的區分。第三、對“情節嚴重”應該做出明確的解釋。根據司法實踐,情節嚴重應該包括因律師的犯罪行為對本該提起訴訟的犯罪嫌人無法提起訴訟;或者因律師的犯罪行為使得有罪判、無罪判決完全錯誤,量刑畸輕、畸重。
(一)確保審判獨立
對于檢察機關控訴、監督雙重角色導致審判無法中立的問題,可以將監督職能交由一個超然、中立的第三方來承擔。在我國現行的政治體制下,人大是一個合適的人選。而且人大本身就擁有對一府兩院的監督職權。除此之外,檢察機關集控監職能于 一身也反映出了行政權與司法權的強弱對比。改革我國的政治體制、賦予法院獨立的財權和人事權才能保障法院的中立審判。只有確保審判的獨立,才能使我國刑事訴訟結構趨于完善。法院在訴訟結構中保持中立的態度和地位,使得控辯雙方可以平等對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律師的權利得到真正的保障、實施和實現。
(二)改革我國現行律師管理體制
突破律師管理的行政模式,加強律協的自我治理職能,逐步實現我國律師協會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而司法行政機關也應該轉變自己的職能,把對律師的行政管理職能逐步轉化為保障律師依法執業的職能。這樣才能使律師刑事豁免權制度具有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在這一點上,可以借鑒《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第三十條對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特別保障制度的規定:縣級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非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許可,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非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許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審判。對縣級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如果采取法律規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應當經該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許可。在這一點上辯護律師刑事豁免權應該與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三)建立律師懲戒程序作為追究律師刑事責任的前置程序
針對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打算追究律師在執業過程中涉嫌犯罪的案件,應該先舉行聽證會,聽證會成員可以由律師、司法行政機關人員、公檢法機關人員、專家學者組成。聽證過后,對單純違反職業道德、執業紀律、行業行為規范,不構成犯罪的律師,按照懲戒程序對律師的行為做出懲罰決定,并告知公檢法機關;對不符合刑事豁免規定,確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律師,再交由司法機關處理。這樣可以在辯護律師的行業責任和刑事責任之間建立起一個很好的銜接程序,緩沖了公安、檢察機關對律師權利的強大沖擊,限制了公檢機關對律師的恣意報復,使辯護律師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
[1]陳瑞華,田文昌.刑事辯護的中國經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楊月斌,石衛東.論律師刑事豁免權缺失及其對策[J].理論導刊,2005,(12)
[3]陳衛東.“3R”視角下的律師法制建設[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497
[4]張俊.律師偽證罪的存廢問題討論[D].蘇州:蘇州大學,2013
[5]趙群.律師懲戒制度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8
李寧(1991~),女,漢族,河北邯鄲人,學生,法學學士,單位:西北政法大學,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