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若冰
(550000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 貴州 貴陽)
金融詐騙犯罪的構成模式及立法選擇
許若冰
(550000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 貴州 貴陽)
隨著金融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國金融改革也逐步落實到各個層面,打破了過去由國家統一調度的一碗水狀態,由封閉走向開放,金融詐騙犯罪發生頻繁,并且呈現涉案金額越來越大、犯罪手段越來越高明的現象。作為打擊金融詐騙犯罪的有力手段,以立法的手段明確金融詐騙犯罪的性質,彌補過去立法層面的不足非常有必要。本文主要就我國金融詐騙犯罪的構成模式進行分析,探討當下對其進行立法的選擇方向。
金融犯罪;詐騙;構成模式;立法選擇
金融詐騙犯罪是一種意圖通過非法手段達到占有目的的犯罪形式,就犯罪的幾個重要要素來說,它與傳統的詐騙犯罪有著極大的雷同性,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它又表現出與傳統詐騙犯罪更新的形式,比如對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就很難明確證明。對金融詐騙犯罪的構成模式進行分析不僅能更好的指導立法工作的開展,而且對犯罪的預防和懲處有著重大現實意義,有深入開展研究的價值。
根據我國刑法相關規定,金融詐騙犯罪是一種以非法占用為目的,以虛構事實、故意隱瞞真相、非法集資等作為犯罪手段,以信用證、信用卡為犯罪工具進行詐騙的行為。將金融詐騙犯罪與欺詐犯罪作對比,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金融詐騙犯罪是欺詐犯罪中的一種特殊形式,探討金融詐騙犯罪的構成模式,可以通過分析欺詐犯罪來進行。
欺詐犯罪構成要素分為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主觀構成要素又分為兩個方向:一是要求主觀上存在故意欺詐要素;一是不僅要求有故意欺詐要素,同時還需要具備有非法獲利占有的目的。而客觀構成要素這主要包括欺詐行為的發生、被害人陷入錯誤的認識、被害人因為錯誤認識的引導處理財產權益、被害人或者第三方發生財產損失、行為人獲利等五個層面的內容。主觀要素與客觀要素進行不同的組合就能構成不同性質的欺詐類犯罪行為,根據犯罪程度,主要分為一般欺詐性犯罪和特殊類欺詐犯罪。
一般類欺詐犯罪是在行為人主觀存在故意欺詐加上客觀構成的五個要素構成的,只強調欺是否具有欺詐行為的性質和行為方式,針對的行為面廣。而特殊類欺詐犯罪除了具備一般類欺詐犯罪的所有要素之外,還需要具備行為人存在通過欺詐獲得非法收益的目的,要求同時具備行為人主觀上的故意欺詐和主觀存在獲取非法收益的目的兩大要素,還要求出現客觀上的欺詐行為并造成客觀的損失,與一般類欺詐犯罪相比,更注重的是行為的出發目的以及最終的結果,是典型的傳統結果犯罪類型的代表。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傳統的詐騙犯罪開始滲入到金融領域,并且比起傳統的詐騙犯罪破壞性越來越大,涉及到的犯罪手法越來越隱秘,已經超越了傳統詐騙犯罪的構成模式。為了更好的對發生在金融領域的詐騙行為進行打擊,我國司法系統從詐騙犯罪中剝離出金融詐騙罪,具有其現實意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對金融詐騙犯罪的立法仍然是從傳統犯罪立法模式出發,更多的是為了保護個人、集體財產,是與過去社會情形相適應的,但是并不符合市場經濟如今的發展現狀,忽視了金融詐騙犯罪對市場經濟社會的市場秩序與社會誠信機制造成的破壞,而且在牽一發動全身的市場中,后者的損失遠遠超過單純的財產的損失,采用傳統立法方式有避重取輕的嫌疑。
當前我國金融詐騙犯罪的立法工作孩子不斷完善中,傳統的詐騙犯罪立法模式還在司法領域踐行,繁雜的犯罪構成要素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司法機關處理訴訟案件的效率,目的犯罪模式立法很難及時對詐騙犯罪行為進行定論制裁,對造成的損失難以進行規避和減少,過于注重結果犯罪,對犯罪的預防難以有效開展工作,無形中造成司法成本的增加。
金融詐騙犯罪的立法還需要進一度的進行完善與加強,改變傳統結果犯罪單一的處理模式,從行為人的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綜合考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淡化甚至取消非法占有目的的犯罪構成要件
立法講究嚴而不厲,但是在我國金融詐騙犯罪的相關立法工作中卻存在厲而不嚴的現象,一旦被證明是金融詐騙犯罪,就是重罪,非法占有目的是衡量金融詐騙犯罪的一項構成要件,但并不是主要的要件,在進行司法處理的過程中,如何對非法占有目的進行舉證證明又為司法機關的工作增加了難度,這無形中使得非法占有目的這一要件成為司法審理中的焦點。
而事實上在金融詐騙犯罪中,不管是不是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都會造成重大的金融信用與安全危害。從降低犯罪證明的門檻,最大限度維護金融系統的安全的角度出發,淡化甚至取消非法占有目的要件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二)踐行雙重犯罪結構模式立法,做到嚴而不厲
針對目前我國金融詐騙犯罪更注重犯罪結果而對犯罪過程輕忽的現狀,有必要進行調整,在立法中踐行行為與結果相結合的結構模式,避免做事后諸葛亮,能及時對金融詐騙犯罪行為進行發現與制止,對具備主觀非法獲利目的或客觀犯罪結果的詐騙行為,可以采用相對寬松的定罪,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預防犯罪行為的發生,簡化司法程序,提高司法工作效率。
(三)施行結果犯與行為犯相結合的犯罪結構模式
為了更好的加大對金融領域秩序的保護,有必要改變過去重結果犯的立法模式,搭建起結果犯與行為犯雙重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對金融領域中發生的虛假陳述行為進行有力打擊,在犯罪行為升級之前進行制止。
金融詐騙犯罪對社會的破壞作用巨大,與傳統的詐騙犯罪相比,不僅僅是對個人、集體、國家的財產造成損失,影響更壞的是對市場金融秩序和社會信用機制的擾亂,影響市場的正常運轉,需要國家站在立法的層度進行嚴懲,在落實立法精神的基礎上全面規范金融市場,保證金融市場的有序發展。
[1]毛玲玲.金融詐騙犯罪的新型特征與定罪模式的思考[J].上海金融,2010(04).
[2]沈丙友.《訴訟證明的困境與金融詐騙罪之重構》[J].法學研究.2003.3.
[3]徐瀾波:《我國刑法應以金融欺詐罪代替金融詐騙罪》[J].政治與法律.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