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宗翰
(10008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 北京)
民事訴訟中訴訟時效的起算
杜宗翰
(10008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 北京)
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問題,在我國立法中實質上是一個未確定的問題,尤其體現在未定期債權請求權上。因此,重新全面認識民事權利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問題,對我國的立法、司法、律師實務和民事主體保護自己權利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民事;權利訴訟;時效期間
民事訴訟的起算問題,在民法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起算的問題直接涉及到操作性的問題,只要研究民法的相關問題,訴訟時效的問題就無法避免,研究訴訟時效的問題,訴訟時效的起算問題就無法避免,實質上我國關于民事訴訟法的起算問題是一個沒有確定的問題,各方學者意見不一。我國的法學家佟柔提出權利人能提出請求權必須要符合兩個條件:①客觀上權利人的權利遭受到了損害,②主觀上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的事實。
我國《民法通則》關于訴訟時效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應道知道權利被侵害起計算。什么是被侵害的權利,民事權利范圍廣泛,包括人身權、債權等。民事權利被侵害應當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基礎權利被侵害,例如當事人的人身受到傷害。第二種,是基于基礎權利的債權受到侵害,例如債權被侵害后,責任人不及時履行損害賠償之債,對債權人的債權造成損害。如果侵權人及時履行了侵權之債,就不產生權利的侵害問題。所以,被侵害的權利應該是基礎權利和因基礎權利被侵害產生的債權。那么,如何適用“知道”或“應當知道”來認定訴訟時效的起算,筆者認為根據債權人的權利性質來確定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的時間。一般地說,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點應按下列具體情況確定:①財產被侵害要求返還財產或恢復原狀的,應自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財產被侵占或損壞以及侵害時起算;②人身受侵害要求賠償的,傷害明顯的,應當自傷害之日起計算;傷害當時未發現,后經檢查確診并能證明是由侵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起算;③知識產權受侵害的,應當自權利人或利害關系人得知或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④定有履行期限的債,應當自債務清償期屆滿時起算。因為債務清償期滿而未清償時,債權人應當知道自己債權被侵害;⑤附條件或附期限的債,應當自條件成熟或期限屆至時起算;⑥未定履行期限或者履行期限不明的債,應當自債權人給予債務人清償債務的寬限期滿時起算;⑦請求他人不作為的債應當自義務人違反不作為的義務時起算。
在張俊浩教授主編的《民法學原理》中,針對民法通則的規定認為:第一,未定有清償期限的,應自債權成立時起算;第二,所有物的返還請求權,應自占有被侵害或相對人的合法占有關系消滅時起算;第三,對于因債務不履行而生的債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起算,學理上有兩種解釋,一是債權同一說,一是債務不履行時說。同一說認為,此項請求權僅為原債權的變形,并非新債權,故起算應與原債權相同,即應以債權成立或期限屆滿時起算。不履行時說認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對債務不履行的救濟手段,在原債權的履行請求罹于訴訟時效后,其仍應存在,否則失去救濟的意義,而且只有債務不履行時,始發生損害賠償請求權,故訴訟時效應自債務不履行時起算。其持不履行時說。
梁慧星教授在他的《民法總論》里寫道,從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算,此系原則之規定。因具體請求權的根據及標的不同,在計算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點時,亦即決定權利人對被侵害“應當知道”之時點上將有種種差異。其中有幾點值得專門注意:第一,無履行期限的請求權,應從權利人可行使權利之時起算;第二,關于物權請求權。非法占有財產的返還請求權,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從該財產或利益被非法占有之時起算;抵押物、質物和留置物的返還請求權,從所擔保債務受清償時計算;租賃物的返還請求權,從租賃合同終止之時起算;合同無效或撤銷后的返還請求權,從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之時起算;第三,因違約而發生的強制實際履行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和違約金請求權,從違約行為成立之時起算。
從以上這些代表性的民法著作中可以看到,就我國民事權利訴訟時效的起算問題,既存在法律表述含糊不清,同時,就學術界的學理解釋和理解上,也顯然不一致。由此,也就可以理解我國民事訴訟時效問題在法律實踐中出現混亂這一現象了。
甲乙丙三公司約定他們的協議從1996年4月17日到1996 年12月31日止。然后甲開出來與所欠貨款等值貨物提單提交丙公司,丙公司將貨物全部從甲公司提走,在協議終止的1996 年12月31日,乙公司的債權實際上只得到清償一部分此后在1997年、1998年丙公司依然繼續履行已經失效的合同,又給乙公司匯款多次。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乙公司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受到侵害的日期是否是協議終止的1996年12月31日。乙公司作為該協議的一方,一定知道協議的日期,12月31日后乙公司仍然沒有收到全部貨款,即說明權利遭到了侵害。乙公司可能提出一個觀點,雖然1996年12月31日協議失效,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此后的1997年和1998年丙公司繼續履行義務的行為已經造成了訴訟時效的中斷,應視為甲公司通過丙公司承認了債務,時效要重新計算。《民法通則》第140條規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重新計算。本案的關鍵一點在于,丙公司在協議終止后的行為是否構成“同意履行義務”這一法律行為的要求。丙公司在1997年和1998年所為的清償行為只是就債務的一部分想丙公司匯款,沒有表示就債務的全部匯款,能否產生“同意履行義務”的法律效果?
這里出現了兩種計算訴訟時效的時間點,第一,1996年12 月31日協議終止之日。第二,丙公司最后一次匯款給乙公司的時間。我國民法的規定普通的訴訟時效為2年,不區分因為合同還是侵權產生的權利,起算日期都是知道或應道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時起計算,這樣的規定顯的較為粗糙,一方面造成起算日期的不確定,另一方面造成對合同之債當事人的保護時間過短,造成使善意的債權人收到損失的后果。
筆者認為,訴訟時效起算問題,必須通過立法或者通過司法解釋來規范最好。第一,訴訟時效的起算應該是不妨礙訴訟時效制度設計的本意。即,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防止時間過長導致取證困難,加重司法負擔而且導致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第二,對于時間的概括要準確,粗糙的表述在實際執行過程會帶來很多問題。第三,要明確訴訟時效的客體,訴訟時效的客體是請求權,不是所有權等絕對權,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請求權都可以成為客體。第四,應該合理劃分訴訟時效的種類,能使各項規定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綜上,筆者提出下列建議:第一,可概括規定為“訴訟時效期間從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不以行為為目的的請求權,自為行為時起算”。因為這樣規定,既概括出了訴訟時效制度以促使權利人積極行使自己權利,又把可能導致不能在訴訟時效期間內行使權利的客觀障礙和法律障礙排除在外。而權利人只限于承擔因其主觀懈怠而導致超過訴訟時效的法律后果。這是符合民法基本理念的。把我國民法規定中沒有考慮客觀和法律障礙的缺陷消除了。第二,對于未定期限的債權,是成立之時起算還是請求被拒絕之后計算,完全是一種法律選擇,兩種從本質上講,并無優劣之分。因為制度的實施將很快會消除二者之差異,關鍵在于要統一。但同時考慮由于選擇請求被拒絕之后為起算點,可能導致的后果比選擇成立之時為起算點導致的后果相去訴訟時效制度目的的更遠的事實,選擇成立之時有更大的利處。這一點應由法律明確規定。因為很顯然,如果選擇請求被拒絕之后為起算點,反而不定期限對權利人更為有利。第三,應當明確適用訴訟時效的請求權或不能適用訴訟時效的請求權,以防止在實務中的混亂解釋。第四,明確不同種類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點。例如:附條件的,附期限的,從條件成就、期限屆至時起算;對附延緩條件之債,并對其請求權定有期限的,則從期限屆滿時得行使請求權之時開始起算;未定清償期限的債權,其時效期間從可行使之時起算,而定有清償期的,從期限屆至時起算;因侵權行為發生的請求權,從受害人知道有侵害后果和侵害人時起算;因違約行為而發生的強制實際履行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和違約金請求權,從違約行為成立之時起算;標的為不作為的請求權,從義務人有違反行為之時起算。
[1]顧昂然,王家福,江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講座[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2]鄭立,王作堂.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4]張俊浩.民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97.
[5]佟柔.中國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