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哲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從法律性質層面淺析融資租賃中善意取得制度給出租人帶來的風險
楊 哲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本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剖析本源,分析融資租賃交易關系的模式認定,第二部分探討當融資租賃遇上了“善意取得制度”,第三部分闡述了融資租賃項下的善意取得制度的不合理之處以及對其救濟,在前文的本源性分析肯定了出租人的所有權的前提下,善意取得制度項下對出租人的保護應著重從登記制度出發,也呼應了一直強調的所有權問題。
融資租賃;善意取得;出租人;取回權
若想一步步理清融資租賃物中善意取得制度的本源,首先要把握融資租賃交易的法律構造。在這一基礎法律問題上,筆者較為贊同高圣平教授的觀點。高教授認為融資租賃交易是以出租人和承租人為當事人的兩方交易,三方結構安排不利于厘清交易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也與合同的相對性原則有違。融資租賃交易的權利構造可以設計成“所有權 + 用益物權”模式,也可以設計成“所有權 + 租賃權”模式。這兩種模式都體現了所有與利用的分離,但就承租人對租賃物的利用而言,前者屬于物權性利用,后者屬于債權性利用。①在這二者的選擇上,理應選擇對我國現行法既有制度安排突破較小的模式,在我國目前對動產用益物權制度的確立尚不明朗的情況下,故筆者更傾向于后者,即“出租人所有權與承租人租賃權”的模式。②
將融資租賃交易理解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的兩方交易這一交易結構安排有利于克服三方結構說之下的學說和實務上的爭議,通過合同相對性原理使得各方關系一目了然,就出租人( 買受人) 和出賣人之間的買賣交易,除了雙方當事人另有約定之外,適用《合同法》第九章“買賣合同”的規定,只不過承租人可依三方約定受領標的物,并就出賣人不履行買賣合同義務在出租人的協助下向出賣人索賠。這一買賣交易獨立于融資租賃交易,但三方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就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間的融資租賃交易,僅在雙方之間具有約束力,與出賣人無關。《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 1 條明定: “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的當事人應包括出租人、承租人。供貨人是否需要列為當事人,由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由此可見,兩方結構安排已經得到司法實踐的認可和支持③。
當融資租賃遭遇“善意取得制度”時,出租人在租賃期間享有的所有權,是一種名義上的所有權,因為實際上出租了已經讓渡了與租賃物使用價值有關的所有權一切功能,僅剩下擔保功能,而承租人雖不享有租賃物的所有權,但卻因實際占有租賃物,容易造成一種“虛假財富”的假象。根據一般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通常對動產的理解是“占有即為所有”,透過承租人占有租賃物的客觀表征,社會一般人極易作出“承租人就是所有權人”這樣的判斷。④因此,第三人在“占有”這種公示方法所具有的公信力下與承租人就租賃物進行的交易,其信賴利益應該受到保護。但對于原物權所有人——融資租賃出租人來說,又待如何呢?
1.對出租人所有權直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不合理
各國的善意取得制度,交易物通常為普通的物,一般為低價值的,可以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而進行法律設定,事后原所有權人雖不能取回原物,但向無權利人追償損失還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善意取得被理解為“實時取得”,而融資租賃中的“善意取得”并不是“實時取得”,且融資租賃物的價值一般都比較大,如果對融資租賃簡單、直接地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每一筆交易都將有可能給融資租賃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必將不利于融資租賃業的發展。
2.在善意取得項下對出租人的保護
縱觀近年來學界有關出租人權利的保護途徑主要包括建立完備二手市場使租賃物殘值低成本變現、租賃物物權公示制度等。但是本文在肯定了出租人的所有權的前提下,筆者認為,在善意取得制度項下對出租人的保護應著重從登記制度出發,這也呼應了一直強調的所有權問題。
(1)明確融資租賃登記公示系統法律效力。目前來看我國已經建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為指導的事業法人單位,然而作為融資租賃登記公示系統的建立卻缺少了明確的法律授權,這一問題也成為融資租賃業務在開展過程中不能夠有所壯大的限制因素。因此,建立全國統一的動產登記平臺,對融資租賃登記活動中所能夠產生的風險和權益的保障進行分析,通過一定的形式對融資租賃登記公示系統賦予相關的法律效力,對于在登記公示系統中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包括在登記后產生的對抗效力、租賃物的買賣過程、相關抵押交易人的保障都有了相關的法律支撐。
(2)登記對抗主義。融資租賃交易過程中的租賃物通常是大型的動產設備,在融資租賃登記公示制度的建設上,需要對購買二手動產大型設備或機器的權屬關系進行相應的權屬明確。融資租賃登記采用登記對抗的方式,且租賃物經過登記記錄的,第三人不得通過其他方式進行相關租賃登記信息的獲取。租賃物沒有進行登記的,由于沒有具備對抗第三人的信息效力,因此,當第三人符合《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的善意取得構成要件時,則可以將租賃物的權益賦予給第三人。
注釋:
①高圣平,王思源:《論融資租賃交易的法律構造》,載于《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②以“租賃權”來指稱承租人對租賃物的這種債權性利用權。
③這一司法解釋第 10 條已被廢止 ,但其廢止原因是該條“與物權法相關規定沖突”,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司法實踐中,融資租賃合同糾紛多以出租人與承租人為原、被告。
④高圣平、樂沸濤著《融資租賃登記與取回權》,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7 年 4 月第 1 版,第 14 頁。
[1]史燕平,徐曉蘭主編:《中國融資(金融)租賃行業發展報告2013》,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版。
[2]許鵬.“我國融資租賃立法現狀及問題分析”,《學理論》,2012 年第 20期
[3]高圣平.“我國融資租賃立法模式研究”,《法制與社會》,2009 年第 5期
[4]周騰.“論融資租賃合同中的承租人索賠權”,《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12年第 3 期
楊哲(1992~),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經濟法學,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