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石村
(475000 河南大學法學院 河南 開封)
淺析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連石村
(475000 河南大學法學院 河南 開封)
本文以《侵權法》第37條的規定為中心,從法解釋學的角度對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進行了全面分析,并總結為以下四個:行為人實施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安全保障義務的相對人受有損害;安全保障義務人存在過錯;損害事實與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此外,本文通過分析明確了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來源、范圍及類型。
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構成要件
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7條的規定,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組織者在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這是我國法律關于安全保障義務的具體規定,由此不難看出存在相關主體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是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在現實中,違反安全義務的行為通常表現為消極的不作為,但要準確界定這一前提條件就必須搞清一下幾個問題: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來源以及其范圍與類型。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7條規定的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為公共場所的管理人和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而最高院下發的《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6條規定的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為從事經營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通過法條對比看來,雖然二者均采用列舉的方式明確了一些義務主體的類型,但《侵權法》規定的義務主體顯然要比《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的狹窄很多,其排除了其他活動的組織者與自然人,這樣限縮的主體范圍將不利于受害人利益的保護[1]。知名學者楊立新倡導借鑒英美法系有關土地利益占有人的概念,即土地利益的占有人對所有進入土地是人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當然這也并不絕對,土地利益占有者承擔義務的程度因進入者身份的不同而不同。筆者認為上述建議有可取之處,例如自然人甲經過乙家宅基地門前因路滑而跌倒受傷,在此乙對甲并不負有安全保障義務。
法律的規定和合同的約定是安全保障義務的兩項重要來源,其中法律規定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來源。在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中,《消法》第7條、《侵權法》第37條、《物業管理條例》第36條都是不同領域對安全保障義務的具體規定,還有不少法規與司法解釋,如上述《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也對此有相關規定。伴隨公民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一些消費者在簽訂合同時就與經營者就相關安全保障義務進行了明確約定,除了這種方式之外,理論界不少學者立足于民法中誠實信用和公平等基本原則,主張安全保障義務作為主合同的一項附隨義務。
對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進行類型化的劃分是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為消費者提供舒適的消費環境。根據其內容的不同,可以將安全保障義務劃分為四種類型:第一,保障設備、設施安全的義務。這點主要是指公共場所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應確保場地的基本設備、基礎設施,比如安全出口、消防設施、建筑質量等符合相關安全標準。第二,必要的提示、說明、救助義務。公眾場所的經營者和管理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對潛在的危險因素應盡到必要的、及時的說明、提示、警告等義務。第三,配備專業服務人員的義務。例如在銀行、交易場所等金融機構應配備專職的保安人員;旅行社應配備專業的具有講解、救助技能的導游等等。
安全保障義務的相對人受有損害作為相關主體承擔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之一,是不言自明的,如果不存在安全保障義務的相對人受有損害,就無所謂承擔責任、賠償損失。當受害人單純的遭受財產損失時,其可要求對方侵權人承擔財產損失賠償責任;當受害人遭受健康、生命的損害時,可要求對方當事人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當人身侵害造成受害人精神痛苦的事實時,其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要求對方當事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2]。
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責任的前提為相關主體存在過錯,過錯在在主觀意識形態上可以分為故意和過失,而此處的過錯僅指過失。當且僅當公共場所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或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過失未盡到合理的安全保障義務,造成當事人人身和財產損失時,才能依據《侵權法》第37條由相關的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如果上述責任主體主觀意思為故意,造成受害人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此時將不再涉及《侵權法》第37條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問題,受害人得依照《侵權法》或《合同法》請求侵害人依法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或違約責任。情節嚴重的,得依我國《刑法》追究其相應責任。
相關責任主體因過失未盡到合理的安全保障義務,在責任的承擔上還會涉及到歸責原則即由誰承擔舉證責任的問題。對此理論界基于不同的立場發出了兩種不同的聲音,王利明先生認為應當由受害人承擔證明相關責任主體未盡到合理的安全保障義務的舉證責任,即過錯責任。楊立新教授認為采用過錯推定原則更為合理,一旦受害人受有損害即推定安全保障義務人存在過錯,由安全保障義務人證明其不存在過錯,就其已盡到合理的安全保障義務承擔舉證責任。但就實務界目前主要的操作來看,采用過錯推定原則,由安全保障義務人舉證證明自己不存在過錯更為公平與科學。
因果關系是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目前學界根據原因與結果兩者聯系的緊密程度,存在兩種不同的學說,即直接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說。直接因果關系說強調只有某一行為在特定情形下直接引起某一結果的發生,該原因與結果之間才存在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說是一種“蓋然性占優”的高度推斷,具體是指在侵害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一定的事實,根據社會經驗能夠推定該行為足以造成損害后果的發生,則判定他們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關系。
兩種學說各有側重,對于實踐操作中如何適用的問題,理論界依然分為兩派。不同的是,此時不涉及非左即右的問題,以王利明先生為主的學者站在最大限度保護受害人的立場上,認為應當采用相當因果關系說,只要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是損害結果發生的適當條件時,就判定他們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相關主體就應對此承擔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人大楊立新教授主張依據人身損害與財產損失的不同類型分類適用,對于人身損害事實以相當因果關系說為依據,最大限度保障人身健康;對于財產損失,則采用直接因果關系說,只有損害結果是由侵權行為直接引起的,才能判定相關主體對此承擔侵權責任。
[1]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73.
[2]王利明.人身損害賠償疑難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68.
連石村,河南大學法學院,2014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