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榮
(030006 山西大學法學院 山西 太原)
征地補償與利益分割問題探討
白 榮
(030006 山西大學法學院 山西 太原)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城鎮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現象日益加劇。農民、農業、農村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是政府在一定階段內應該著重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針對征地補償給農民生活帶來的影響進行綜合性的分析。
征地補償;利益分割;探究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加速,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必然導致了一種結果,工業向農業要資源,城市向農村要土地。在依法治國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農村群眾把注意力轉移到依靠法律來解決征地補償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農村的城鎮化建設已經提上日程,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的土地被征收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有些村子的土地全部被政府征用,但是在其征用之后,土地并沒有被合理的開發與運用,這是現在社會要解決的熱點問題?,F階段,土地被征收后沒有被合理運用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常態,有些商家意識到土地升值的現象,利用開發的借口變相的圈地,政府為了地方的財政收入,不惜變賣土地等現象,也助長了一些地區濫征土地的現象。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國土地資源匱乏,為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我國應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如今,被征用的土地越多就意味著農民可用的土地越少。土地是農民生存的保障,對于現在的農村孩子可能不構成生存的困擾,但是對于年齡大的老伯來說,沒有接受過多的教育,土地是一切。近年來,因為土地征收后的利益分割問題越演越烈,關于土地糾紛涉及到的人很多,處理不當的話,易增加社會矛盾,如果此類問題不能妥善處理的話,會給社會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問題。
(1)保險安置補償模式。保險安置是社會普遍的一種利益分割模式,開發區建設、綠化隔離帶、舊村改造等建設使農村的大量土地被轉征為國有土地。16到50周歲的女性和16到60周歲的男性可以獲得青苗及地上物補償費,自謀職業費、保險費。土地補償款歸村集體所有,土地補償款只有在村集體撤銷的情況下才能發到農民手中,但是最新的政策顯示即使農村集體撤銷,土地補償款也交給政府處理。政府除了支出征地的成本外,獲得土地所有權的同時基本占有了全部的土地非農業化增值收益,在可預期的時間內,政府不僅享有地租收益還因為土地開發獲得穩定的稅收。
(2)以租代征模式。以租代征是小城鎮建設中存在的一種變相的征地行為,屬于現有法律框架之外的一種制度安排。政府成立數個政府公司經營產業,并以租地的方式大規模租用農民的土地,以年付租金的方式向農民支付地租。農民獲得了一次性的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以及每年的租金收入,而村集體則成為無收益的空架子。以租代征模式中政府幾乎占有了全部的土地增值收益,但是,以租代征模式與其他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一是這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征地,因此不存在土地補償費;二是村集體仍然保有土地的所有權,因此仍享有租賃合同期滿后的土地收益;三是政府并不需要一次性支付數額巨大的征地成本,而是采用年付的方式分期支付。對于政府來說,土地開發后帶來的收益可以緩解征地成本的壓力,對于農業生產收入較低的農戶來說,土地租金明顯高于農業產值,農民可享受到一部分土地增值收益。
(3)綠化帶土地置換模式。這種土地征用模式中,由于是公益性的項目,政府并不作為經濟利益主體出現,在土地征收的過程中,政府所獲得的利益除了用于建設商品房的土地所有權之外,還以相當低的成本完成了我國大規模的土地建設。
(1)農民可獲得的補償。在土地征收問題上,農民可以獲得多少補償一直是國家和農戶們關心的重點問題。土地增值后的收益歸誰?征地補償過程中,農民可獲得的補償一般包括貨幣補償和房屋拆遷補償,如果涉及到村集體撤銷的完全征地,那么農民可以獲得集體資產處置分配的份額。房屋拆遷補償和集體資產處置,是征地過程中發生的財產變更、變現和存量分配的問題,純粹的征地補償農民可獲得的只有安置補助費和青苗及地上的附著物補償費。雖然有的地區把土地補償款歸入集體資產,在集體資產處置過程中會將一部分土地補償款劃分給農民,但是劃分給農民的絕大部分份額是以公共形式支出的,并不直接分配給農民現金,所以這不屬于顯性的農民可獲得補償。
(2)征地補償標準問題。征地補償標準是否過低,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征地補償標準是以至少不降低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為前提,因此,單純比較征地補償標準是沒有意義的,應該結合當地的經濟水平和被征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來考慮這一問題的。如果農民就業出現問題的話,有限的安置補助費不足以維持太長時間的家庭生活支出。不同類型的征地,其對農民的補償方法各不相同,尤其表現在工業建設用地征地和公益性用地征地上,公益性征地項目的補償足以維持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然而近郊區項目的農民卻享受到了房屋補償帶來的經濟利益。
(3)農民收入的變化。土地沒有被政府征收以前,農民可以依靠賣蔬菜、水果等食物賺錢,然而,土地被征收以后,農民獲得了一定的經濟補償。但是這些都是暫時的,主要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土地被征收了,農民應該依靠什么賺錢養家?年齡稍高的一些農民沒有太高的文化素養,所以只能靠種地這種方式賺錢。在一定程度上,土地被征收后農民的損失是很大的,收入較之前相比會縮小很多。農民失去土地就意味著失業,為了保障農戶的利益,政府應該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市場,提供就業服務和就業信息,為失業的農民搭建一個就業平臺,大力發展農業,開發土地,土地的合理運用能夠為農戶提供就業機會,同時對失業的農民進行定期教育。政府可以針對不同年齡的農戶提供不同的服務,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讓這些農民即便在土地被征收的情況下,也能夠有自己的工作。
(4)農民的參與權與談判權。農民缺乏組織和談判的能力,由于農戶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加上我國法律普法宣傳不到位,使得農戶在遇到相關問題時,不知道應該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在利益受到損害時,只能采取偏激的行為進行維權。制定土地征收補償的工作人員并沒有過多的考慮農戶的想法,更多的是符合國家的利益,但是,農業是民生之本,相關工作人員在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時,應該更多的考慮農民的利益,這樣也緩解了社會的矛盾,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這也是我們的政府想看到的。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口賴以生活的家園,農業是民生之本,農業、農村、農民始終是我們要解決的三大問題,國家要繁榮富強,就必須處理好和農業有關的問題,國家應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的法律法規,加大監督力度,讓農民更好地生活。
[1]張富.北京市征地補償與利益分割問題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