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桂菲
(225100 揚州大學法學院 江蘇 揚州)
對我國雜技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的研究
薛桂菲
(225100 揚州大學法學院 江蘇 揚州)
雜技藝術事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著作權得到保護的角度看,從雜技作品的認定、雜技作品的表達成分和其保護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提出完善雜技作品著作權法保護的建議,以此理清有關雜技作品著作權的一些基本問題,加強人們運用雜技著作權保護的能力,更好的推動雜技事業的創新和發展。
雜技;表達實質;權益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雜技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表演藝術之一,中國雜技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萌芽。從秦朝角抵戲、漢朝百戲、唐朝雜戲到元朝把戲,解放后至今,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著作權法把雜技增加為受保護的作品,有利于雜技藝術的發展。但因雜技藝術本身的獨特性,著作權法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很大的難度,筆者通過對已有研究與實際的分析與探索,以更好的讓立法得以貫徹和實行。
1.案例分析——“俏花旦”訴“天女散花”案
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于2007年兩次給浙江曲藝雜技總團發出律師函,指出浙江曲藝雜技總團的《天女散花——空竹》節目侵犯了該團的《俏花旦——集體空竹》節目的著作權,希望洽談解決,并且提出了賠償的請求和數額。浙江曲藝雜技總團稱《天女散花》節目系其自行創作、編排、演出的,沒有任何侵犯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俏花旦》著作權之處。該案件是中國首例雜技作品著作權糾紛案。此案例的爭論焦點在于對雜技作品的保護對象,即雜技作品的表達的問題,主要是作品中的藝術部分,而不是表演中的技巧成分。因此本案中是已經構成了侵權,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此案例也由此引出本文的內容,分析著作權所保護的雜技作品的對象及著作權的表達實質問題。
2.我國雜技作品的表達成分
著作權的保護對象是智力成果和具有獨創性的思想表達,這是其立法宗旨。有筆者指出,從廣義上來說,雜技作品屬于文化產品范疇。雜技作品申請版權登記的行為,與近年來我國文化領域法律意識的提升有直接的關系。雜技作品的著作權真正應該保護的是其中的藝術成分,雜技藝術一方面是對過去的傳承,另一方面是對現在已有形式的創新,是表達上的不是思想上的創新,技巧是為人們所不斷練習和傳承的,可以共有的內容,正是人們通過對技巧的不斷挖掘,才能創造出更精彩的作品。
筆者認為,表演者及其表演在雜技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著作權意義上的表演,并不是簡單的動作和技巧的堆砌,傳播作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表演背后帶來了巨大的價值和利益。出色的表演,會使作品傳播越來越迅速,容易面臨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對表演的保護也應緊隨其后。
沈陽雜技團對《天幻》、《雙人皮條》、《力量》進行版權登記,在全國雜技類作品中屬首次,在全國起到了示范效應。由于雜技和其他藝術作品相比有很多特殊性,人們對雜技的著作權保護的認識與了解還存在一定的缺陷。
1.雜技作品的著作權人的界定不清
著作權人本身享有人身權和財產權,張愛麗在其文中指出,具體到雜技作品,著作權主要是“全部人身權以及財產權中的復制權、發行權、表演權、廣播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此外,有時可能會涉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和匯編權”。談及雜技藝術,必會想到作品的創作者和表演者,兩者相輔相成,有的時候創作者和表演者是同一人,沒有表演者,雜技的藝術價值也就不能體現出來,不能稱之為完整的作品。
著作權法規定,作品的著作權屬于作者,作者也就是創作了作品的人,雜技作品的著作權人應該是創作者。表演者只是將設計出來的整套雜技動作通過自己的肢體等像外界展現出來,而雜技作品背后的設計構思、設計理念等都是屬于創作者的。在一定的保護期限內,雜技作品的著作權人應是其創作者,超過期限后,人們可以對其腳本進行修改優化和再創造,從而又產生新的著作權。
2.雜技人員權益受到侵害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雜技也由原本的傳統形式有了更新的發展與進步。網絡視頻為雜技視頻作品的傳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雜技創作者和表演者們的市場意識薄弱,在新媒體大量獲益的情況下,缺乏維權意識。比如光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買光碟在家中欣賞作品,而且這樣可以留作紀念,但這樣的復制發行的行為也是侵犯了雜技作品的創作者和表演者的權利。
學者曾指出:“雜技維權的難度主要在于界定一個雜技節目是否侵權的因素不確定。一個雜技節目包含多個元素,模仿了其中幾個因素、模仿到什么程度算是侵權,這個量化標準不好把握。”結合現有的法律制度,針對雜技作品的著作權保護,進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探究。
1.平衡著作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
權利和義務是相互統一的,人們在充分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的同時,也應當向社會履行其應盡的義務。將雜技作品與商業機制結合起來,充分運用現有的市場機制,著作權人的權益得到保護的前提下,社會公眾還能欣賞到完美的作品。處理好著作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使得兩者的利益能在的相同的環境下共存,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發展需要,著作權的保護也能更好的實施和實現。
2.新媒體環境下加強監管力度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保護雜技作品在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上的傳播權也是當前一個重要的問題。新媒體環境給各類視頻作品提供了廣闊的商業化空間,要想實現新媒體環境下的版權保護,權利人必須積極進行維權。國內網絡技術已經可以實現對整個互聯網的海量視頻進行檢索、掃描,從中搜查有無盜播作品,當發現有盜版侵權視頻時,可以申報網絡管理者,對此視頻等進行查處并處罰,必須具有一定的懲罰力度,這樣才有一定的威懾力,才能減少這樣的行為,著作權人的權益才能得到保護。
國內現有的對雜技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的研究力度還不夠,列入著作權法的保護之后更值得業界學者進行深入研究,真正理解雜技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范疇乃其表達的藝術成分,理清其著作權人和表演者之間的區別,權衡各人員與公眾之間的利益。通過加強立法,以此為雜技事業的發展尋求更為廣闊的天空。
[1]于平.中國雜技藝術的發生、演進、類分與美化.藝術百家.2011年第2期
[2]張靖巖,湯玲.雜技作品成知識產權新寵.中國知識產權報.2003 年07月10日
[3]齊春生.加強雜技藝術著作權保護 促進雜技事業發展繁榮.中國藝術報.2010年01月29日
薛桂菲(1993~),女,漢,籍貫江蘇如皋,揚州大學法學院學生,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