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雪
(510006 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 廣州)
校園暴力的問題研究
謝 雪
(510006 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 廣州)
近年來,校園暴力案件屢見報端,引發社會對校園暴力問題的普遍關注和討論。校園暴力嚴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的頑疾,其因此成為各個學科研究的熱點。通過探討與校園暴力有關的法律問題,對校園暴力頻發進行原因分析,從而提出完善校園暴力的法律防治體系等防治和懲罰措施。
校園暴力;未成年;犯罪
校園暴力頻發,整個社會普遍關注。西安工程技師學院17歲女生小宜連續兩次遭同宿舍5名女孩群毆一案,廣東未成年女犯罪嫌疑人鄒某某強奸一案中,鄒某某因與一女未成年人發生普通糾紛,為了報復,鄒某某糾合網絡上認識的男性犯罪嫌疑人史某,對該未成年女被害人下迷藥強奸(未遂)、拍裸照……。筆者擬對校園暴力現狀以及原因進行分析,探討制度缺陷,以期提出完善校園暴力防治體系的措施。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的發布會通報了未成年人檢察工作30年的有關情況。據介紹,2003年至2015年,全國檢察機關經審查批準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92萬余人,不批準逮捕16萬余人,起訴108萬人,不起訴5萬余人。此外,根據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對2013-2015年各級法院審結生效的100件校園暴力刑事案件的梳理分析顯示,在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滿十四不滿十六周歲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滿十六不滿十八周歲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①另外一份來自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發生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中,14周歲至16周歲年齡段所占的比重逐年提升,至2013年已突破50%。綜上,校園暴力案件中未成年人作案手段殘忍,不計后果,并呈現低齡化犯罪趨勢。
(1)校園暴力的社會成因。校園暴力的發生,是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律政策層面的問題。我國對未成年犯罪采取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刑事政策,《刑法》只規定了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八種行為應當負刑事責任,其他則不負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7條規定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后果的,不認為是犯罪。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隨身攜帶的生活、學習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輕微傷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學習、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認為是犯罪?!币源?,施暴者犯罪成本低,容易產生僥幸心理。通過對諸多校園暴力案件的總結,筆者發現,施暴者通常會認為即便是犯罪也會被寬恕或由父母私了處理,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更容易心存僥幸或將暴力升級。
第二,教育環境層面。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是未成年暴力行為的重要原因。通過翻閱媒體報道的案件,筆者發現,這些案件的施暴者所處的家庭中,主要是:獨生子女家庭、離異家庭、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或是暴力家庭,而教育往往是嬌寵、溺愛、放任自流、簡單粗暴。法律意識的淡薄對校園暴力的發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我們的學習教育中,推崇的是精英化教育,往往注重學生成績而忽略其他方面,對于法制方面的教育很少涉及。
第三,暴力原因層面。網絡高速發展時代,暴力充斥著整個網絡。未成年人沉迷與網絡游戲暴力,加上判斷力較弱,缺乏社會經驗等原因,玩游戲實施的虛擬暴力行為,逐漸會對未成年人產生暗示心理,在現實世界當中出現沖突情景時就會用虛擬游戲當中的攻擊行為來解決問題。
(2)校園暴力專門法和相關應急處理機制的缺位。在司法實踐中,會出現對于校園暴力反應遲緩、處置偏輕、應對不力等多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顯示可能執法者素質不高,執行不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相應的制度建設并未跟上快速變化的社會事實,從而出現法律在校園暴力中的缺位。盡管我國已有《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多部法律法規,其中有保護在校學生人身安全的一系列規定,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但往往只能解決校園安保的局部問題,而不能解決校園全局問題,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
(1)加強相關教育。社會應積極展開普法活動,個人能也應積極學法,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更好的預防校園暴力行為。父母要為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注重其心理健康;其次,學校要在傳統安全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德育,讓學生敬畏生命,與人和諧相處,避免傷害;再次,宣傳部門要通過公益廣告、專題報道等形式,加大對反校園暴力的宣傳;此外,司法機關在承辦案件的同時,應適時組織相關方面的宣傳報道,做好普法進校園。
(2)完善和加強相關立法。目前,針對校園暴力的法律規定較分散。為此,可借鑒校園暴力防治工作比較成熟的美國和韓國制定《校園安全法》,同時明確校園暴力的預防措施、標準。通過校園的專門立法,使校園暴力防治工作落到實處。此外,在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趨勢下,有必要重新對于相關法律法規進行適當調整。一方面應考慮適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2-3年,或引入惡意補足年齡制度,以當事人的惡性補足其年齡,從而使得部分未成年人不能憑借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來逃避正義。另一方面,則應糾正司法實踐中在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上片面從輕的工作慣性。②
(3)構建防治校園暴力預防部門和處理機制。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的《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中提出,應進行早期預警、及時上報、事中處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預等全方位處理。此外可參考域外成立專門預防部門,如美國教育部專門設立有安全無毒校園辦公室(Office of Safe and Drug-free Schools),并且還要注意探索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預測、發現、干預校園暴力。
注釋:
①《完善制度強化治理 有效遏制校園暴力——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校園暴力案件的調研報告》.載《人民法院報》第八版
②趙玥.《未成年人犯罪片面輕刑化之理性反思》.載《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
[1]儲殷.《當代中國“校園暴力”的法律缺位與應對》.載《中國青年研究》,2016年第1期
[3]周松青.《中美校園暴力法律規制比較研究》.載《中國青年研究》,2016年第1期
[3]黃偉.《校園暴力的成因及法律防范》.大連海事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2
謝雪(1990~),女,白族,貴州人,在讀法律碩士,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