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慶宏
(541200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人民檢察院 廣西 桂林)
論強制性偵查措施監督機制的完善
秦慶宏
(541200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人民檢察院 廣西 桂林)
檢察機關作為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進一步強化檢察機關對強制性偵查措施的監督,是尋求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平衡的有效途徑。所以建立以檢察機關為主導的對強制性偵查措施的審查機制,可以在保障國家追訴犯罪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給予犯罪嫌疑人以權利保障,尋求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的平衡,最終保證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
強制性偵查措施;監督機制;檢察機關
強制性偵查措施是針對任意性偵查措施而言的,指偵查機關在偵查過程中為了收集或保全犯罪證據、查獲犯罪嫌疑人而通過強制方法對相對人采取的偵查措施。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和逮捕的適用條件和程序限制都一一進行了規定,而與公民財產權息息相關的搜查、扣押、凍結等只是作為偵查機關在辦案過程中的偵查措施進行規定,并沒有將其納入強制措施體系范圍。檢察機關作為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進一步強化檢察機關對強制性偵查措施的監督,是尋求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平衡的有效途徑。所以建立以檢察機關為主導的對強制性偵查措施的審查機制,可以在保障國家追訴犯罪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給予犯罪嫌疑人以權利保障,尋求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的平衡,最終保證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
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對偵查機關的偵查行為進行監督是應有之義。雖如此說,仍有必要對強制性偵查措施監督的理論進行梳理,為制度構建提供相應基礎。
(一)權力制衡理念
國家權力來源于個人權利,權力行使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個人自由和公共福祉的最大化。因為國家權力本身天然的擴張性,任何權力都需要監督被視為一條公理,考慮到監督的成本與收益,各國只對那些重要權力設置了監督機制,另外一些權力則依賴于權力者的自律和由相對人啟動的救濟機制。偵查機關采取的強制性偵查措施進行監督,不僅是防止權力濫用的必然要求,也是權力制衡理念在偵查過程中的體現。
(二)人權保障理念
現代刑事訴訟不僅僅是一個追究犯罪和懲罰犯罪的過程,而且是一個保護每一個公民基本權利不受政府任意侵犯即“人權保障”的過程。隨著訴訟民主、文明的發展,刑事訴訟越來越以一種公開、民主的方式進行,懲罰犯罪程序的合法性、正當性日益受到關注,這背后蘊涵的即是人權保障思想。刑事訴訟中人權保障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保證處于弱勢地位的被告人的人格尊嚴和賦予被告人在基本權利受到侵犯時進行防御的權利。為了更好的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就需要引入外部監督機制,對強制性的偵查措施進行監督,使公民個人的基本權利在強大的國家機關追訴權力面前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刑事訴訟的人權保障功能才能得以真正發揮。
(一)監督方式的被動性和滯后性
目前偵查監督的主要形式是檢察機關審查偵查機關報送的提請批準逮捕的案卷材料,而偵查案卷的提供均是偵查人員所為,如果偵查中個別偵查人員存在違法搜查、扣押等情形,其勢必會不記載或者補辦法律手續等方式加以掩飾,變為書面合法。這就使檢察機關僅依靠審查案卷難以發現偵查機關違法的事實。這種書面審查無疑體現了檢察機關監督程度的有限性和監督方式的被動性。同時偵查機關基于自身判斷便可以對公民采取拘傳、拘留、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強制措施,無需經過其他監督機關的批準或備案,必然導致檢察機關無法在采取強制性偵查措施前進行及時的監督,事前監督機制的缺失,導致無法及時糾正強制性偵查措施的不當適用。
(二)監督范圍窄,內容不明確
《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八條規定了檢察機關的偵查監督權,雖然在理論上,其監督范圍必然包括對偵查過程中各種活動的監督,但是除逮捕以外,偵查機關所決定的拘傳、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等強制措施以及扣押、搜查等強制性偵查措施在法條上沒有明確納入偵查監督的范圍。雖然《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把一部分強制性偵查措施納入了監督范圍,但公安機關具體執行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中,并沒有如何接受檢察機關監督的相應規定。強制性偵查措施完全處于一種封閉運行的狀態,檢察機關無法介入這些偵查行為,也就無法主動掌握偵查機關偵查中采取這些偵查措施的情況。
(三)監督的權威性不夠,手段軟弱
根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人民檢察院對違法偵查活動的糾正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口頭通知糾正,這種監督手段主要適用于較輕的違法行為。二是書面通知糾正,這種監督手段主要適用于情節較重的違法行為。三是移送有關部門追究刑事責任,這種監督手段主要適用于偵查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情節嚴重并構成犯罪的行為。偵查機關往往口頭上承認應當接受監督,而另一方面行動上消極對待監督。只要違法偵查行為尚未達到犯罪的程度,檢察機關的偵查監督就不會受到重視。以致通常會出現檢察機關一而再的口頭或者書面的糾正違法,偵查機關同樣的違法問題一犯再犯。其根本原因在于檢察機關糾正違法意見缺乏一定的法律強制性和執行力。偵查機關是事實權威,而法律監督機關連法律權威都不充分具備。對偵查機關拒不執行的糾正違法意見的,缺乏明確有效的制裁措施。法律既沒有規定被監督機關必須根據人民檢察院發出的糾正違法通知書的要求糾正違法行為,也沒有規定被監督機關不糾正違法行為要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四)終結程序缺乏確定性和保障性
我國法律中對搜查行為的終結規定不明確,如未對同一個搜查證的使用次數作出限制,在實踐中常有持同一搜查證多次反復搜查的現象。而無罪判決后,扣押、凍結的款物應如何處理以及在什么時限內處理也沒有規定,以至實踐中很多犯罪嫌疑人獲無罪判決后卻無法討回被扣押、凍結的款物,導致纏訴纏訪。
(一)完善提前介入制度
提前介入偵查是檢察引導偵查的一個重要的手段,是做好偵查監督工作的重要環節,可以有效的解決監督方式被動性和滯后性帶來的弊端。由于法律對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偵查工作沒做出明確規定,現階段這一工作的開展還存在重配合,輕監督的問題,要予以進一步完善。就是要明確檢察機關可以根據案件需要主動提前介人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對采取的強制性偵查措施有權進行適時審查其合法性和適當性,預防和及時糾正偵查活動中的違法行為。
(二)建立強制性偵查措施備案制度
監督主體要對監督對象的情況有較全面的掌握,才能開展監督工作,否則監督權便形同虛設,這就需要建立強制性偵查措施的備案審查制度。凡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拘留、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搜查、扣押等較嚴重的強制性偵查措施的案件均要及時送檢察機關備案審查。在這一制度完全貫徹實施的基礎上,可以通過立法漸漸的把部分重大強制性偵查措施的決定權授予檢察機關行使,國外已有類似的立法例,具有一定的借鑒性。從而實現監督權由現在的事后監督向事前監督的轉變。
(三)確立檢察機關在監督中的調查權
對于訴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也應該有調查權,有調查才有發言權,這是權力體系完整性、有效發揮監督職能要求。檢察機關進行調查:可向公安機關調取有關法律文書、證據材料,要求公安機關提供采取偵查措施的事實和法律依據,對案件采取強制性偵查措施的過程進行調查,聽取當事人的意見,詢問證人和有關知情人等,必要時可以詢問偵查人員,要求其作出相應的解釋和說明。
(四)明確檢察機關在偵查監督中的制裁權與處置權
雖然憲法將檢察機關定位為法律監督機關,但是沒有賦予檢察機關相應的權力,導致了偵查監督缺乏必要的剛性。應賦予檢察機關以制裁權和處置權,使檢察機關不僅能對偵查行為進行監督,還要有權對實施了違法行為的偵查人員進行懲戒。首先,要賦予檢察機關“糾正違法通知書”、“檢察建議”等法律文件的法律效力,使其具有實施上的可操作性,明確規定公安機關接到上述法律文書后必須在法定期限內依此辦理,以達到檢察機關要求的效果為目標。其次,對于拒不執行上述法律文書的,應規定相應的懲戒條款,使得檢察機關的法律文書具有保障措施。對于公安機關不按照法定期限辦結或者拒不辦理法律文書所要求的事項時,一方面可以通過審查逮捕和審查起訴時對偵查結果的否定性評價進行懲戒,即不批準逮捕和不予起訴;另一方面應有權建議偵查機關撤換相關的責任人員,同時要求其所在機關給予其相應的處罰。
[1]侯錚.淺談偵查措施的結構[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03).
[2]張金成,王進.論我國職務犯罪特殊偵查措施制度的構建[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3(01).
[3]束裕.偵查措施的重新審視[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2(03).
[4]張斯年.論職務犯罪特殊偵查措施適用制度的構建[J].肇慶學院學報,2011(06).
[5]王田海,朱春莉,肖宇平.職務犯罪特殊偵查措施的制度構建[J].人民檢察,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