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群麗
(541100 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區人民檢察院 廣西 桂林)
論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機制的完善
唐群麗
(541100 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區人民檢察院 廣西 桂林)
2012年我國新修正的《刑事訴訟法》賦予檢察機關捕后羈押必要性繼續審查權,建立了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明確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原則依據,不斷完善工作機制,確保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規范有序。
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機制
為了“強化人民檢察院對羈押措施的監督,防止超期羈押和不必要的關押”,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93條增加了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它可以有效防止“一捕到底”、“一押到底”情況的發生,從根本上治理超期羈押問題。在2012年修訂《刑事訴訟法》時,立法機關積極貫徹落實“尊重和保護人權”的憲法精神,從保護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在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中首次設立了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對于偵查監督部門而言,這些規定的出臺,無疑在權利保護、司法補救和偵查監督方面提出了更加客觀、理性、真實的要求。
(一)有利于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
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作為逮捕必要性審查機制的有益補充,是一種救濟措施,不僅能夠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而且能夠對刑事強制措施運用是否得當起到監督的作用。
(二)有利于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
根據政策要求,司法機關處理輕微刑事案件,能從寬的從寬,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不訴,能不判實刑的就不判實刑。逮捕犯罪嫌疑人后,案件承辦人有充足的時間對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審查,能夠及時發現適用逮捕措施的瑕疵,從而更好地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
(一)不契合立法的初衷
從規范保障性上分析“逮捕必要性條件”在實施中可能遇到的執行困境。我們知道:“法律的力量在于懲罰,而不起作用的懲罰乃是對法律的一種附加的譴責?!?筆者認為,“逮捕必要性條件”的細化立法意圖之一就是為偵查監督中的審查逮捕工作提供有力依據,以便更好的促進公安機關逮捕權的正確行使。然而,從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看,偵查監督的法律規范卻僅有“處理”部分,缺乏“制裁”部分,在審查逮捕過程中,未進一步規定公安機關拒不執行檢察機關的糾正意見、拒不執行決定的法律后果,導致公安機關對檢察機關所提出的糾正意見較少采納和落實的結果,從而出現在“逮捕必要性條件”細化后仍然不能改善審查逮捕效果的怪圈。這里的問題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要求立法在注重“逮捕必要性條件”完善的同時,還應當及時跟進偵查監督部門在審查“逮捕必要性條件”過程中的法律保障,以便更好契合立法的初衷。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操作性不足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93條的規定,檢察機關在偵查階段發現無羈押必要的,只享有向偵查機關或者部門提出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權。偵查機關可以采納檢察建議,也可以不采納,是否變更強制措施的決定權仍屬于偵查機關。如果偵查機關無合理理由不采納檢察機關的建議,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沒有相對應的有操作性及執行力的制裁手段和制約措施,難以真正對偵查機關形成有效的監督和制約。
(三)監督缺乏有效性
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在很多人看來,是繼每案必須訊問之后,對審查批捕工作又一項附加的內容。尤其對基層檢察機關而言,一直以來都承受著案多人少的工作壓力,存在著審查批捕時限較短的限制,特別在“嚴打”等特殊時期,對辦案時限的要求,更是十分嚴格。在這種情況下,既要保證辦案質量,又要做好維穩、青少年維權等工作,如果缺少職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斷難對新增加的這一份工作給予特別的關注。在該規定實行之初,如何開展這一工作都在探討過程中,誰來監督和如何監督這一工作的開展情況,更是無從下手。
(一)完善工作機制,進一步規范相關程序
新《刑事訴訟法》對于拒不反饋或拒絕意見而不說明理由的,以及有關機關對應繼續羈押的而非正常變更逮捕強制措施的情形則沒有作出具體規定。由此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是一種建議性審查。未來該項審查的趨勢應當是從建議性審查走向決定性審查,也就是說一旦檢察機關發現某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適宜繼續羈押,通知辦案機關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辦案機關就應當無條件執行。但在現行制度下,如何保障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處理結果的落實呢?筆者認為可在向有關機關發出建議書的同時抄送上級檢察機關,由上級檢察機關進行督辦,以增強該項監督的剛性力度。
對于公安機關和人民法院辦理的案件,監所檢察部門在監所檢察工作中發現不需要繼續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應當通過案管部門向原負責審查逮捕的偵查監督部門或者辦理審查起訴案件的公訴部門提出意見,由偵查監督部門或公訴部門負責啟動羈押必要性的審查工作;在偵查階段,認為無繼續羈押必要的,由偵查監督部門負責以本院的名義向偵查機關發出《羈押必要性審查建議書》;在審判階段,認為無繼續羈押必要的,由公訴部門負責以本院的名義向審判機關發出《羈押必要性審查建議書》;偵查監督部門或公訴部門同意監所檢察部門意見的,經審核后報分管檢察長批準;偵查監督部門或者公訴部門與監所檢察部門的意見不一致的,應當報請檢察長決定。
(二)堅持各部門分工協作的工作模式
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由檢察機關偵監、公訴、監所三個部門負責,在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既要有明確的分工,從而避免重復勞動,也要有相互間的協作,從而保障工作的有效開展,最終達到全面、高效地完成審查工作,保證審查結果的科學性。具體而言,明確分工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不同環節由不同的部門負責,即偵監部門負責逮捕后至偵查終結前的羈押必要性審查,公訴部門負責偵查終結后至判決生效前的羈押必要性審查。二是審查內容上的分工,監所部門負責對犯罪嫌疑人精神身體狀況不適宜羈押,以及可能出現超期羈押等情況下的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偵監、公訴部門對案件事實基本已查清,可以使用取保候審等其他強制措施情況下的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三是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需加強跟蹤監督,及時掌握捕后案件進展和變化情況。除了隨時與監所部門保持必要聯系外,需進一步加強與偵查機關的溝通交流,以充分獲取信息:①監所檢察部門應發揮本職職能,提供在押人員的羈押情況,形成相關材料;②了解偵查取證的進展,看證據是否已經收集固定、犯罪嫌疑人的悔罪態度與表現等;③對證據可能發生變化的案件進行重點監督,隨時予以抽查,案件所處訴訟環節的部門應積極配合。
(三)建立羈押必要性評估機制
民檢察院應當明確羈押必要性評估的內容,評估內容應當盡可能全面,涵蓋可能影響羈押存續的各種法定條件和情節,如證據條件、可能判處的刑罰條件以及被羈押人的個體特征、人身危險性情節等;其次,人民檢察院應當對各種法定條件和情節依據其對羈押存續可能產生的影響程度規定不同的分值檔,對羈押存續和解除影響較大的條件和情節規定較高的分值檔,反之則規定較低的分值檔,作為對被羈押人考核的具體參考標準;最后,人民檢察院應當在大量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確立一個相對合理的無繼續羈押必要的最低分值,作為評判有無羈押必要性的基準分值。對于具體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民檢察院可以對照羈押必要性評估體系的內容分項進行打分,并將各項分數簡單相加,得出被羈押人最終的考核分值。隨后,應將被羈押人的考核分值與基準分值進行比較量化和考核。
[1]云山城:完善補充偵查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2]馬映天:對我國刑事審前羈押措施司法控制的探討[J];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06期.
[3]吳麗梅.新刑訴法之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解讀[J].商品與質量,2012年S5期.
[4]郝永偉.地方人大規范性文件審查制度法律屬性初探[J].山東人大工作,2010年01期.
[5]彭曄.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及其功能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2年31期.
[6]王凡,姜青.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理解和適用(下)[J].法制與社會,2013年01期.
[7]孫振亮.股東提案審查制度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