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紹華
祖孫三代鐵路人的見證
文孫紹華
驀然回首 中國鐵路旅客列車經歷了60多年的發展三代主打車型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顯示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磐石作用。我父親在日偽時期就在鐵路上修理客車 那時的車型只有一種 還是日本制造的 座席和內墻板都是木質的 東北人習慣稱之為“木頭簍車”。
1953年大連機車車輛廠設計、制造、生產出了新型的Yz21型客車。硬座車原設計兩排、二人座席 定員88名。車內還設置一個敞開式洗面室 兩個廁所 一個乘務員室 自重45 48噸。 1961年停止生產。Yz21型客車系列車型有硬座車、硬臥車、行李車和餐車 共生產了3110輛 這就是中國鐵路第一代運送旅客的客車。
除了yz21型客車外 以后又相繼研制出YW21型硬臥車。車內有9個開敞式隔間 每個隔間有兩組三層臥鋪 定員54人 自重49噸。鋪位較寬 旅客睡眠較為舒適 但中鋪較低 下鋪坐人直不起腰所以1958年停止生產 被YW22型取代。1954年又試制生產了CA21型餐車和xL21型行李車。該車兩端均無通過臺 餐室面積為10850×2790毫米 定員48人 自重54噸 該車的特點是廚房較寬敞。XL21型行李車 兩側各開行李門1個 2個通過臺為半密閉式 自重47噸。
我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講述鐵路工人修車的趣聞。在父親沒有虛構的描述中 我朦朦朧朧感到鐵路工人的偉大 在心中埋下了長大也要當鐵路工人的愿望。1981年 我脫下軍裝 走進了父親曾工作過的廠房 如愿以償成了一名鐵路工人。第一次拿起工具跟師傅干活 心情格外激動。在一輛待修的綠皮車前 師傅告訴我說這是中國鐵路人自己制造的第二代客車代號為YZ22型。后來我得知 第二代客車1956年開始設計、試制 1959年生產1994年停止生產 據統計至1992年底共生產了約26000余輛。
1957年首批YZ22型硬臥車下線 有9個隔 每隔容納6個臥鋪 一個可容納4個臥鋪的敞開式單間。1958年改為9個隔 容納8個臥鋪 一個可容納5個臥鋪的敞開式單間。1966年后 改為10個敞開式單間 每間三層半軟席臥鋪兩組。取消了邊鋪 改為18個活動座椅和10個活動小茶桌。YZ22型主要有如下幾種 硬座車、軟座車、硬臥車、軟臥車、行李車、餐車、郵政車等。我在從事鐵路客車檢修中 感到鐵路客車發展很慢。父親當年講訴的木頭簍車直到80年代初才逐步報廢。幸運的是 進入到1990年我開始檢修25型客車 這種車可以稱之為中國鐵路第三代客車。
據我所知 25型客車于1967年開始試制生產。1967~1969年試制了車長25.5米客車組也就是“輕快穩”客車組 車體材質為低合金鋼 各車均有空調 集中供電。速度為160KM/H 發電車集中供電 1980-1981年投入運用。
2003年 兒子又走進我工作過的廠房 祖孫三代人忙碌的身影都鐫刻在其中。不過 兒子比我幸運多了。深化改革帶來了鐵路發展的春天 他修理的客車大多數都是25T型的 科技含量很高。25T型客車是為中國鐵路第五次大提速開行的直達特快客車?!癟”是提速型的英文簡稱 屬于25型客車的后繼型號 吸收了多年來25型客車設計制造的技術及經驗。最高運行時速為160km/h。
我們祖孫三代從事同樣的職業 我父親是新中國第一代鐵路工人 我接過父親的檢點錘 成為第二代鐵路工人 兒子作為第三代傳承人 繼續為中國鐵路服務。這三代主打車型有資格寫進中國鐵路的發展史 我們三代人的經歷也伴隨著鐵路客車的進程 存留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