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俊
淺談基層黨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
□彭家俊
近年來,十二師黨委著力在兵地共建、社區管理、體系完善、民生服務等方面創新,逐步探索出一條基層黨組織在社會管理工作中發揮作用的新途徑。
一是以“四個結合”凝聚基層黨建工作合力。堅持心系群眾、深入群眾、服務群眾為主線,堅持“黨組織引領與發展基層居民自治結合、問需于民與居民評價相結合、整合資源與破解難題相結合、全方位民生與無間隙服務相結合”的“四個結合”工作方法,逐漸在基層形成了多方聯動、整體推進的黨建工作合力。
二是以“六位一體”構建“大黨建”共建格局。積極整合社會各界資源,探索以師黨委為核心,軍、政、警、民、企、學“六位一體”的“大黨建”,有效調動了各基層服務居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是以“兩個機制”鞏固基層區域化黨建成果。以“會議式共商機制”促進與共建單位的溝通協調。以“協議式保障機制”鞏固基層黨建成果。
一是打造信息化服務管理平臺,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基層“信息管理中心”和集成“黨群建設、居民自治、民生服務、行政事務、矛盾調處”五項服務的“信息化服務系統”,實現了黨務、政務、居務的一體化管理。
二是打造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將轄區劃分為若干網格,組建了以治安巡邏員、環境保潔員、矛盾調處員等為主體的網格化隊伍,實現“管理形成網、責任落到格、服務精細化”的基層工作全覆蓋。
三是打造自治服務管理平臺。成立了各級社區指導辦、居民委員會,與居民監督委員會共同監督所提供的各類服務。推薦模范居民擔任小區調解員、義務治安員、衛生監督員,調動居民參與社會管理自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是基層黨組織配強干部隊伍。探索建立了基層黨組織書記抓總、班子成員分工負責、各條主線平行推進工作的“133責任體系”基層建設管理模式。同時,通過選拔和培養素質優良、年齡優化、能力優勝的“三優”人才擔任助理,不斷對“133責任體系”進行完善和強化。
二是網格黨支部配備“一崗一圈一站”。以黨員中心戶、黨員志愿者為中心,在每個網格內同時建立“區間黨員自助服務圈”和“區間黨員學習驛站”,覆蓋黨員學習、活動和服務的全方位需求,通過不斷向縱深延展基層黨組織職能,推動工作重心下移。
三是在每個網格配備一名黨建聯絡員。在每個網格專門設立了黨建聯絡員,負責對網格內的黨員基本情況進行分類登記。對老弱病殘黨員,被告定期上門看望、定點關愛幫扶;對流動黨員,建立了流動黨員定期聯系制度,設立流動黨員服務電話、流動黨員QQ群,指派專人負責定期與流動黨員聯系。
四是以“黨員中心戶”的形式對接三類困難居民。結合黨員自薦與群眾推薦等方式,在所轄范圍內選出部分黨性觀念強、積極熱心、樂于奉獻“黨員中心戶”,負責對接其“管轄范圍”內的失業居民、“兩勞”釋解人員、老弱病殘群眾等困難對象,通過重點幫扶,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一是堅持“一走三會一線”民情搜集。“一走”即民情入戶走訪。基層班子每月走訪底保住戶、中層干部每周走訪重點住戶、網格員每天隨機走訪網格住戶。“三會”即組織服務提供者和居民每季度召開一次“服務供需交流會”、網站和QQ群組織網上“零散供需發布會”、組織居民每年召開一次“服務質量聽證會”。“一線”即依托基層公共事務服務、居家勞務協調服務和人文生活指導服務建立“民情分區線”,由各服務人員對搜集的民情民意、需求訪求進行分類,并錄入“需求數據庫”。
二是實行“三類十項”制分類服務。根據對需求訂結果的分析,把服務分為“公共事務、居家生活、人文情感”三大類和“黨員先鋒服務、環境美化服務、平安建設服務、醫療衛生服務、文體教育服務、愛心援助服務、就業指導服務、代辦服務、物業管理服務、共駐共建服務“十小項”。
三是推行“兩評兩機制”效果評估。一方面,基層黨組織每季度對自身提供給居民的服務種類進行“需求評估”,保證所有服務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推行服務主體“星級晉位機制”和服務項目“末位淘汰機制”,將服務質量較高、服務效果較好的服務主體晉升星級,向居民重點推薦;對群眾需求度較低的服務項目進行末位淘汰,保證服務資源配置合理。□
(作者單位:十二師紅巖水庫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