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軍 何紋鎂
社區文化引領馨香四溢
——一六八團社區文化事業發展紀略
□郭建軍 何紋鎂
傍晚,天邊的晚霞映紅了半邊天。來自湖南湘鄉農村的鄧志強來到九師一六八團社區圓夢湖廣場,趕著觀看LED大彩屏播出的電影。
鄧志強邊看電影邊和筆者聊了起來:“我去年來到團場社區,感覺這里人非常地樸實、熱情,特別是干了一天的活,晚上涼爽爽地坐在廣場,好愜意呀,看電影、學跳舞,欣賞音樂噴泉,干啥子都可以,比我們老家還要好。”
憶往昔,彈指間50年過去了,昔日寂寞荒涼的一六八團早已是綠樹成蔭、歌舞升平,人們享受著時代進步帶來文化生活的馨香。
走進一六八團社區,巨大的廣告牌上“熱愛兵團、包容和諧、務實創新、勇爭一流”,醒目的十六字向人們展示出社區群眾的精神。
為促進團場社區文化建設,結合團場發展歷史,一六八團社區打造“六個一文化工程”即一種精神(兵團精神)、一首團歌(兵團人之歌)、一百人合唱團、一部宣傳片(亙美社區專題片)、一本畫冊(一六八團風雨共鑄輝煌50年畫冊)、一座社區團史館。
帶著濃厚的軍墾文化的團社區史館2014年落成,展館采用實物與照片結合,圖文并茂,以歷史畫卷展現了團場的拓荒史、創業史和發展史,是一曲宏偉、動人的史詩,一六八圖團史館成為兵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六個一工程”的實施奠定了具有兵團精神的團場社區文化的基調。
“這么多年我的心中總有一團火,這團火吸引著我回到闊別已久的一六八團,這團火應該就是對團場的熱愛吧。”當年的社區文藝宣傳隊骨干齊平路,從湖北退休回來定居團場社區,發出內心的感慨。齊平路回來后把在內地學的中老年廣場舞帶到社區,輕歌曼舞吸引了很多中老年朋友。
“大學畢業后,我再三考慮,還是決定回到生我養我的故鄉,腳下的熱土讓我的腳步更加踏實、有力。”大學生李菲菲當初的選擇沒有錯,經過幾年基層的歷練,她已成長為團政工辦副主任兼團委書記,團場社區的各類大型文藝活動她都擔當主持人。
一六八團人就這樣一代傳承一代,具有兵團特色的文化生活成為人們心中的精神食糧。
2005年,一六八團黨委提出“文化塑社區”的文化理念,打造“文化強團”發出時代強音。
2005年社區小城鎮建設啟動。2006年一六八團社區廣場雛形落地,帶有鮮明特色的火紅的團標志矗立在廣場中央,半橢圓的舞池,吸引文藝愛好者來這里揮灑熱情,這一切給一六八團人帶來驚喜。
為適應新形勢,社區文化建設加快,近三年,社區建設了文化長廊、手工編織情趣室、成立了圓夢湖志愿者服務隊,藏書10000本的大型圖書室正式開放、路燈桿安裝了“公益廣告”燈箱宣傳牌,約有5000平米的文化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團結、法制教育內容,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文化塑團的理念深入人心,社區各種文藝團體相繼成立。團場社區先后成立了百人合唱團、夕陽紅樂隊,太極拳、太極劍、健身操、交際舞、老年秧歌、刺繡、書法繪畫、攝影等10余個文體協會,除提供必要的活動經費外,還為各個協會提供排練場地和音響設備。
隨著社區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一六八團黨委累計投入資金8000余萬元用于各種文化設施建設,在團部先后投資2000余萬元新建了團史館、趙機農展館、圖書閱覽室、電腦室、棋牌室、歌舞室、臺球室、乒乓球室于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投資4000萬元修建16萬平方米圓夢湖社區文化休閑廣場,還投入2000萬元新建4.5萬平方米的露天游泳場,改擴建社區文化廣場舞臺,安裝LED彩色顯示屏。LED大彩屏上每天滾播著一六八團的觀光片。
社區文化設施的日臻完善,為群眾文化活動搭建了舞臺。社區創新文化活動載體,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
“社區文化發展需要全民參與,全民參與才能使文化建設得到發展,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才能提升群眾的文化素質,”該團社區負責宣傳工作的工會主席張麗梅如是說。
2015年一六八團社區以引導、凝聚、激勵、教育為宗旨,用春之歌、夏之魅、秋之戀、冬之韻命名的四季之歌圓夢文化藝術節,再次把文化活動推向高潮,一六八團社區文化事業發展迎來輝煌。
上個世紀60年代,兵團黨委對農場文化生活提出了四句話:處處有歌聲、月月有晚會、節假有活動、經常做宣傳。今天一六八團社區軍墾戰士繼續傳承軍墾文化的精髓,按照天天有笑聲、周周有看點、月月有活動、人人齊參與的思路,積極開展一月一主題廣場文化活動。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真正體現出團場人演、團場人說、說團場事,演團場戲的全民性。
該團社區文化活動緊緊圍繞宣傳重點,以“七一”黨的生日、廉政建設教育月、民族團結月、“八一”建軍節、中秋等節日,組織廣場文化系列活動,豐富群眾節日生活。
如今的一六八團民風淳樸,積極向上,社區文化活動創新讓百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一六八團社區以獨特的文化、廣闊的胸懷,樸素的情感吸引著八方的來客。現如今每年返鄉探親、觀光旅游的人次達到上萬人次,昔日安靜的邊陲社區小鎮,變得熱鬧起來。□
欄目責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