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萍
關于發展職工多元化增收的探討
□宋正萍
近年來,兵師黨委高度重視職工多元增收工作,職工自主創收、多元增收的環境條件逐步形成。但由于受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和兵團管理體制的影響,仍有部分基層干部對職工多元增收工作重視不夠,不少職工缺乏多元增收的積極性。本人就團場職工發展多元增收的情況,談談個人對促進團場職工多元增收工作的認識和理解。
三十團現有職工3600余名,主要從事棉花、香梨種植,多元增收面窄路單。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團場農業職工增收途徑單一。隨著近兩年來農產品市場經濟的低迷,農業作為弱質產業,面臨著生產和市場雙重風險,職工生產結構單一,家庭收入大起大落。同時,隨著連隊集中整合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及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職工在城鎮居住,用以發展庭院經濟的空間幾乎為零,職工庭院經濟收入作為職工收入有效補充的作用逐年減弱。
2、地緣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二師各團場在巴州境內分布廣泛,具有獨特的地緣優勢。三十團在2015年掛牌成立雙豐鎮,位距鐵門關市不足20公里,是鐵門關市的后花園,團場蘊藏的商機還沒被真正挖掘,干部職工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3、干部職工思想認識有待進一步增強。因為團場長期沿襲以農業為主的發展模式,干部職工習慣和依賴于從事農業生產獲取收入,市場經濟觀念淡薄,部分干部職工的思想觀念和整體素質比較落后,所掌握的從事產業或行業的技能還很缺乏,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弱,不善于開拓創新,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
1、干部的思想認識要統一堅定。只有每名團場干部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促進職工多元增收的重要性,才能堅定不移地實施好制定的實施方案,才能千方百計地為職工多元增收出謀劃策,才能保證職工多元增收工作取得實效。
2、廣大職工的認識要深刻具體。團場各級干部要幫助職工正確認識家庭的收入構成,理性分析家庭的開支狀況,喚起職工對更好生活的追求;教育職工克服小富即安、安于現狀的小農意識,逐漸由被動適應市場向主動尋求市場轉變;引導職工特別是農業一線承包職工學會掌握多種技能,合理有序向二、三產業轉移。
3、制定多元增收的方案要切實可行。職工多元增收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到成效,這就需要團場在制定具體的的方案措施時,要立足一年,著眼三年,從職工是否能實現多元增收來通盤考慮,每年既訂要實現的目標任務要確保能夠實現,不能簡單地把三年攻堅計劃的目標任務簡單一分解,每年靠倒推數據來實現。
4、政策配套到位,切實解決職工多元增收的后顧之憂。
要想實現農業一線職工向二、三產業轉移,不但要在每年上繳的統籌費用上有所優惠,且在職工身份的界定上也要有所考慮,否則,將很難實現職工多元增收。
1、優化產業結構。農業是團場的基礎,更是職工增收的保障。在種植業上要充分發揮兵團組織化、機械化優勢,要加大團場農業的節水灌溉、測土施肥等方面的投入,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等高效特色農業,各項傳統農作物布局要認真謀劃,投入要精準科學,產量要穩步提高,面積要適度擴大,為增收提供保障。
2、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團場要充分利用地緣優勢,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職工多元增收。在鞏固提升棉花產業、提高單產和品質的同時,引導職工采取“田+園”“田+棚”“田+畜”等多種經營模式,同時要依托團場城鎮化發展建設,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促進職工多元增收。
3、以入股分紅為載體,增加職工收入。入股分紅是團場增加職工收入的重要載體,但在職工入股過程中應考慮入股時間、入股金額、分紅比例等三個方面的問題,職工入股金額原則上為合作社固定資產的1/2左右較為恰當,確定的年度分紅比例以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為參照較為合適。三十團職工入股育肥牛養殖合作社,就采用這種入股分紅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加快團場剩余勞動力轉移。隨著城鎮化和現代服務業進程的不斷加快,將會帶來第三產業的高度發展,尤其是與經濟發展和職工生活關心密切的商業、服務業、餐飲業等,這些行業投資少、收益快、就業量大,就業門檻低,但都能夠創造優于傳統農業的經濟效益,極適合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進入。同時,要加強對職工進行較為系統的實用技能培訓,使走出去的勞動力有較強的務工技能,留下來的勞動力能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
5、積極營造多元增收環境。團場可根據實際情況,對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職工,在資金支持、土地轉讓、技能培訓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使他們能夠先行先富、示范帶動。使廣大職工能夠從他們身上看到團場促進職工多元增收的決心和態度,從而有所觸動、有所行動。
6、要加大培養各類經紀人隊伍。對大多數團場職工來說,能否實現增收的關鍵,不在于“種什么,能否種好?養什么,能否養好?”的生產環節,而取決于生產的東西能否賣得掉,能否賣得好的銷售環節。在我們現有的體制下,缺的正是各類經紀人隊伍。所以,要加大經紀人隊伍尤其是職工經紀人隊伍的培養,這樣才有可能激活體制,迸發生機。□
二師三十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