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紅
做好少數民族聚集團場精準扶貧的幾點探索
□王新紅
近些年,四師七十八團黨委十分重視少數民族的扶貧問題,始終把幫助少數民族職工脫貧致富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本文結合團場實際,就精準扶貧談幾點學習體會。
七十八團地處特克斯縣境內,全團轄區內人口4445人,其中少數民族2421人,占全團總人口54.46%,是四師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團場。大多數少數民族處于一種集自然環境復雜性、生態系統脆弱性、經濟發展邊緣性、社會文化過渡性于一體的綜合性的深度貧困中。因此,精準扶貧成為振興團場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
(一)少數民族聚集團場基礎教育和社會保障不足
由于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偏僻地方,生活方式落后,沿襲舊的觀念和習慣,生產經營能力弱,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發育嚴重滯后,直接造成貧困以及扶貧的艱難。
(二)基礎設施落后,制約了少數民族聚集團場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
由于民族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加上長期投入有限、人口迅速增長、少數民族聚集團場財力不足等因素,造成水、電、路、住房等條件差,部分地區靠天種地養畜,生活水平難以穩定提高。
(三)產業結構單一,以傳統的農牧業為主,影響了少數民族聚集團場農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產業構成以農牧業為支柱產業,其他產業比重極低,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總量小,很難徹底脫困解貧。加上長期粗放式的放牧方式以及人為破壞,草原退化日益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牧區的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結構單一,牧民逐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游牧生活方式,使牧民抗災抗病能力弱,即使脫貧后返貧率也極高。
少數民族聚集團場的貧困是一種“集自然、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傳統”于一體的綜合性的深度貧困,要做到精準扶貧,首先要找到貧困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一)單純強調經濟發展,而忽略了人的精神、文化因素問題。
過去扶貧,更多地強調的是增加“物”的因素,而忽視“人”的因素,往往是見“物”不見“人”。如何發掘和利用當地社會、文化、傳統甚至宗教中合理的精華,把改造人的觀念意識,樹立自強自立、艱苦奮斗的精神與發展經濟脫貧致富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傳統與現代的銜接與交融,倡導健康、良性的社會文化氛圍,是新時期少數民族聚集團場精準扶貧工作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二)人口素質低,基礎教育落后,脫貧增收能力不足
貧困人口受體能、技能、智能的限制,一般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收入微薄,由于基礎教育薄弱和職業教育萎縮,導致大批沒有經過教育加工的人力資源提前進入勞動力市場,而他們缺乏文化、缺乏技能,隨時面臨失業的威脅;待其娶妻生子,其子女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仍然難逃貧困的厄運。
(三)農業產業化水平低,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能力不足。
現階段少數民族聚集團場大多實行的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缺乏組織性和團隊發展意識,缺少有組織、有發展目標和抵御市場風險的經濟合作組織形式,如:各種養殖種植專業合作社。
(一)要制定特殊政策,采取超常措施,集中力量攻堅。
把少數民族聚集團場精準扶貧問題,作為扶貧和民族工作的重點來抓,因地制宜,全面規劃,一團一品,先溫飽,后致富的方式進行綜合開發。
(二)增加投入,集中資金,合力攻堅。
增加投入,集中資金,解決農業基礎設施、水利、林業、教育、衛生、交通等熱點難點問題。為保證投入到位,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所有資金實行專戶貯存,推行報賬制管理。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奠定脫貧致富基礎。
首先抓好“小水利”建設,同時加強現有水利設施的維護管理;其次是加強中低產田地改造,通過改土治水、培肥地力、推廣科技,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其三是加強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因地制宜,修建飲水工程,實現戶戶通自來水;其四是加強通連公路建設,對少數民族聚集團場的公路,要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補貼,逐步提高公路等級標準,改變晴通雨阻的狀況;其五是加快牧區電網改造,努力降低電價,加強電網建設,提高農戶通電率。
(四)對住房困難的特困戶實施安居工程扶貧。
對目前居住條件特別差的特困戶,要統一規劃,采取“國家補一點、團場幫一點、自力更生湊一點”相結合的辦法,分期分批解決住房問題,使之實現安居樂業。
(五)加大科教扶貧的力度。
首先,要增加民族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投資,改善辦學條件,并保證各項教育補助經費足額落實到校點和每個學生身上。其次,采取多種形式,開展科技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科技水平和勞動技能。其三,積極開展科技示范,推廣科技項目,促進民族貧困地區的科技進步。其四,加強民族貧困地區的醫療衛生網建設,改變就醫難和缺醫少藥的狀況,減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
(六)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幫扶。
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解決溫飽,是團黨委的重要任務,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是幫助少數民族貧困人口脫貧的一條重要政策措施。要在認真總結領導掛點、單位幫扶、黨員干部結對扶貧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推行黨員干部結對扶貧制度,做到不脫貧,不脫鉤?!?/p>
欄目責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