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羨林 賀嬌萍
連隊有個“馬經紀”一冬增收100萬
□呂羨林 賀嬌萍
“家里活忙完了,出來打點零工,一個月掙四千多塊錢,兩口子可以掙七八千塊……”說話的人叫李克誠,是五師八十六團職工。
12月10日,天剛蒙蒙亮。古老的絲綢之路驛站——五臺,荒野無垠,雪野無垠。八十六團八連職工馬季嘯開著自己的尼桑轎車,帶著本連28位職工的四輛面包車,來到五臺光伏電廠,開始了他們一天的工作——安裝太陽能板。
“本身這個活也輕,男的上個螺絲,女的也能抬個板,輕輕松松把錢掙……”李克誠動作嫻熟,他已經是第二年來到這里務工,今年特意把妻子也帶來了。
李克誠告訴筆者,往年這個時候“男人打麻將,女圍著鍋灶轉”是冬閑職工雷打不動的生活模式。打一天麻將,身體坐一天不舒服,輸贏不說,滿屋子烏煙瘴氣對身體健康影響大,干這個活既掙錢又鍛煉身體,還得感謝連隊的勞務經紀人馬季嘯。
馬季嘯也是八連的一名回族職工。像他這樣的勞務經紀人在連隊就有兩個,他們善于鉆研和分析市場走向,提倡將閑置資源“市場化”,積極鼓動其他職工利用業余時間實現“多產”。在團場多元增收舞臺上,馬季嘯在信息提供、技術培訓等方面為冬閑職工無償服務。
每年入冬后,次年開春前,都是團場職工農閑時節。
馬季嘯看到連隊的職工到11月初就閑了,閑不住的他到處找活干。2013年,他通過朋友介紹承包了方圓光伏電廠3兆半的太陽能電板的安裝。馬季嘯聯系組織了連隊閑下來的職工,給他們付130元一天的工資,3個月下來自己能掙15000元。
這些年,光伏發電建設發展空間很大。馬季嘯看到,自己既能為家鄉職工群眾帶來創收,又能為國家綠色能源發展做出貢獻,他總是覺得自己的“經紀人”做得很有意義。
八十六團地處博樂城郊,人多地少,馬忠蒼承包了48畝棉花地。多年來,收入不高,只能維持一家人生活。近兩年團場連隊鼓勵職工多元增收,2013年,馬季嘯一合計,把土地轉包給其他職工種植,做起了專職勞務經紀人。
如今,僅八連一個連隊,由兩個經紀人組織的外出務工人員達到50余人,由他們二人組織的全連冬季和開春后務工總收入超過100萬元。
勞務經紀人的出現,讓昔日的冬閑職工變身成了產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