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萍
創業路上展風采
——記七師一二五團青年致富帶頭人李兵
□朱雪萍
今年38歲的李兵,是七師一二五團一名普通的老軍墾后代。提起他,熟知的鄉親們都會豎起大拇指:“這娃不錯,有頭腦、有股干勁、沖勁,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p>
曾經,他默默無聞,如今,他遠近聞名,曾經,他只是一個月收入不到千元的餐館服務員,如今,他有了自己的年出欄5000頭育肥牛羊的養殖基地,還為20多名團場青年提供了就業崗位。那么,李兵又是怎樣創業的呢?
2015年6月24日,艷陽高照,這天天氣格外炎熱。響午,我來到李兵經營的育肥牛養殖場,見到他時正在查看員工們給育肥牛添加飼草料。眼前的李兵腳穿一雙布鞋,一身迷彩服,一副墨鏡,平頭,顯得很干練。得知來意后,他很有禮貌地一邊帶我們向辦公室走,一邊很健談地給我們介紹育肥牛羊養殖場目前的情況,話語中帶著兵團人特有的地方“河南話”口音。
時光追述到1993年,那時的李兵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服務員,通過朋友的介紹,來到奎屯市團結南路市場內天山飯店上班,每天起早貪黑地干,忙忙碌碌的日子一干就是三個年頭,一天晚飯后,一個想當老板的念頭縈繞在腦海里。
1996年底,他把自己開餐館的想法與父母溝通,得到家人的支持,李兵拿著雙親給他攢的娶媳婦的2萬元加上多方籌措的1萬多元,在奎屯市烏蘇路開了一家自己的小飯館,為減少支出,他親自外出采購,風雨無阻,雖然很辛苦,有時為了及時給客戶上菜,還當起了服務員的角色,每天營業額最高達到了1500元,看著手里一踏踏用勤勞換來的人生第一桶金,一個念頭又閃現在腦海里——
2007年,李兵決定擴大餐飲業經營規模,面積達到了500平米。
隨著資金的慢慢積累,李兵的內心卻一直沒有平靜過,眼下生意雖然還算穩定,可畢竟城市餐廳太多,今后面臨的困難也無法預料,不如回到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去發展,一來團場范圍小,競爭力相對也小,二來還能長期照顧年邁的父母,三來還能幫助團場社會青年,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
主意已定,李兵開始留意并尋找回鄉發展的機會。
機遇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2012年,李兵得知一二五團賓館由于連年處于虧損狀態,準備向外招標的消息,他積極報名應征,通過招標,最終取得了承包權,順利承包了一二五團賓館,當年就給20人創造了就業崗位。此時,他和妻子進行了明確分工,妻子主內自己主外。
憑借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很快就把賓館從虧損扭轉為盈利,每年僅發放員工工資總額達50多萬元。目前,賓館每年營業額達250多萬元。
在經營賓館的同時,李兵又抓住兵師對團場經濟結構大力調整、鼓勵職工多元增收的好政策,他看到了商機,把眼光又投向了發展畜牧業產業上。
經過一個月的多方了解,他認識到養殖育肥產業在兵團是一個較為優勢和體現區域特色的產業,既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又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于是,李兵下定決心,要建立一個現代化的育肥牛羊養殖基地,實行集中飼養,封閉管理。
2013年2月,李兵正式向一二五團遞交了申請建設現代化育肥牛養殖基地的報告,他在報告中詳細闡述了發展養殖業不僅能實現自身多元增收的目的,還能通過擴大養殖規模,給周邊更多的社會青年提供廣闊的就業機會,為促進團場經濟和諧發展添磚加瓦。
一個現代化育肥牛養殖基地在獲得批準后,于當年4月正式施工,一個占地面積200畝,年出欄5000頭的永盛育肥牛養殖基地全面建成。2014年2月,相繼成立了七師一二五團安德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再次為團場青年提供了20個就業崗位,與此同時,還帶動了周邊6個農業單位近千名職工發展養殖業。
在此期間,一二五團黨委十分重視以牛為主的草畜產業發展,將其列為職工多元增收重點項目之一。逐步形成了團黨委親自抓、農業部門全力抓、相關部門協作抓的良好氛圍,加快發展育肥產業已成為社會共識,為畜牧生產及其產品的加工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
合作社的成立,極大地方便了信息的獲得和技術上的優先服務及產前、產中、產后市場的開拓銷售,去年,總收入達5000萬元。該項目的建設彌補了一二五團在產業結構調整和以一產為依托發展第三產業的又一突破。
目前,李兵的養殖合作社生產的育肥牛羊在一二五團及周邊地區各大超市、飯店、市場等渠道供不應求。
李兵終于實現了從一個只有高中文憑的毛頭小伙,懷揣夢想靠月收入幾百元的打工仔,到一個嶄露頭角擁有50多名員工的企業帶頭人,他用實際行動在自主創業的路上一展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