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農墾科學院
璀璨的綠洲農業之星
□新疆農墾科學院
當代新疆屯墾戍邊事業,不乏秉持丹心、奉獻才智的杰出人才。
陳學庚,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國務院特貼專家、農業機械設計制造專家,就是這個行列中的一員。他46年如一日,譜寫出綠洲農業機械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1947年,陳學庚出生在江蘇泰興市,1960年隨父母支邊進新疆。1968年,他從兵團奎屯農業機械技術學校畢業,被分配到第七師一三○團機械廠。上班伊始,機械廠食堂一臺壓面機出了故障,司務長讓陳學庚修理。不料,他費了很大的勁也沒能夠讓機器起死回生。“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應該趁年輕時刻苦學習鉆研技術。”多年后當他已經成為赫赫有名的農機專家時,對當年的尷尬依然耿耿于懷。
失敗是成功之母。陳學庚就是憑借這樣一股勁,從窘困于一臺簡單的壓面機起步,到創造播種、耕地整地、節水灌溉、中耕施肥、田間植保五大類農業機械新機型;創研32個新品種,推廣2.4萬臺;精播作物從棉花擴展到玉米、番茄、瓜類、甜菜等。陳學庚實現了從一名中專畢業生到農機專家質的飛越。一顆熱愛科技、熱愛人民、熱愛事業的赤子之心,成就了一位蜚聲當代的“綠洲農機之星”。
國家現代化建設急需大批棉花。1981年,新疆農墾系統引進地膜棉栽培技術。隨即,石河子農科所、下野地試驗站等單位小面積試種地膜棉花,取得畝產115公斤的好成績。而在當時,新疆棉花平均畝產不到40公斤。但是,靠人工鋪膜播種,一個工日最多能作業0.4畝地。種棉職工用手持式點種器在地膜上點種,進度慢不說,要不了多久滿手磨得都是血泡。這農活苦不堪言,讓新技術難以推廣。
有多險的關隘,就有多勇的戰士。當年,在一三○團機械廠擔任技術員的陳學庚,率先領銜研制成功了大型膜下條播機,可以進行播種、鋪膜聯合作業,日工效達到150畝。可是,誰又能夠想象得到,為了鋪膜機的誕生,他嘔心瀝血,付出了多少心血。
1982年,陳學庚發明了滾筒式膜上打孔穴播器,在此基礎上成功研制出2BMS-6鋪膜播種機,畦面整形、開膜溝、鋪膜、膜上打孔播種等多道作業程序一次完成,3膜6行機一天作業120畝至150畝。效率高,作業質量好,省種、省膜、省工,一臺機具可以頂300個人工。由于新型鋪膜播種機的研發成功,地膜植棉技術在新疆才得以迅速地大面積鋪開。
1985年,陳學庚研制成功系列膜側播種機;1987年研制成功膜上灌鋪膜播種機;1989年研制成功換代產品2BMS-6A鋪膜播種機。經新疆兵團眾多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終于實現了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全面推廣。棉花鋪膜播種機的研究與推廣項目,榮獲199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此后,陳學庚的“滴灌精量鋪膜播種機”研制成功,使我國滴灌精量鋪膜播種機性能在世界上實現了新的超越。這種獨特的機械就是通過滴灌管鋪設、種孔防錯位、排種電子監控、膜上打孔精量穴播四大革新技術,首創了一次作業完成九道工序的鋪管鋪膜精量播種作業,為我國獨創,填補了國內外同類機具的空白,獲得7項國家專利。2008年,“棉花精量鋪膜播種機具的研究與推廣”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可謂名至實歸!
科技成果累累,殊榮疊加。陳學庚以自己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創新實踐極大地成就了兵團和新疆的現代棉花種植產業革命的同時,亦實現了自己起于微末而終成正果的人生跨越;實現了從一個農機工人進軍到農業機械裝備“王國”科技領軍人的跨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從機械廠工人、技術員、副廠長、廠長、團機務科長,到副團長兼總工程師,再到調入新疆農墾科學院農機研究所,任副所長、所長,石河子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一路艱辛,終于登頂。2013年,陳學庚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邁進了國家工程科技領域最高殿堂。
從1978年,新疆科技大會授予陳學庚“自治區先進科技工作者”起,到2009年,中組部、科技部、中宣部、人力資源部紛紛授予他“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他創新業績不凡,獲得太多榮譽;改變的是身份,然而,不變的是他對科研、對群眾、對事業的拳拳之心。他這樣表述:“我心中一直有個信念,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走一趟,能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么也就不遺憾了,抱著這個信念在科技工作上就不感到枯燥和繁重,大量精力和時間的投入也感到很值得。”
陳學庚扎根邊疆基層一線連續從事農業機械研究和推廣工作46年,獲各級科技成果獎勵21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獲國家專利32項,國家重點新產品9項。
學界認為,陳學庚提出的“準、聯、低、易”中國農機現代化設計新理念,在膜上精準穴播理論創建和農機具研究開發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多項重大成果,為我國首創的干旱地區大面積膜下滴灌栽培技術迅速推廣及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了技術支撐,為推廣農民“用得起”的農業節水技術提供了農機裝備,為新疆成為我國優質棉生產基地、棉花單產躍居世界先進水平,作出了突出貢獻。□
欄目責編: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