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夢瑩 李宏偉
鄭開琴的幸福之家
□霍夢瑩 李宏偉
鄭開琴是一師十三團二十連的一名女職工,1964年出生于四川省。1990年,她聽朋友說新疆遍地是黃金,只要有一雙勤勞的手,就能致富。為了擺脫貧困生活,她來到一師十三團,認識了同樣來自四川的小伙劉守玉,他的樸實能干打動了鄭開琴,從此開始了婚姻生活。初到男方家時,妹妹們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著這位肯嫁給他們這樣家庭的漂亮嫂子。年邁體弱多病的婆婆用信任的目光把“家權”交給了她,從此鄭開琴便挑起了家庭重擔。
“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边@是鄭開琴的持家理念。由于勤奮的努力,他們的工作得到了連隊領導的認可,幫助他們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為了不讓年邁的公婆操心,她和丈夫起早貪黑地奔波在田間地頭,雖然生活很辛苦,但她和家人們和睦相處,相互體諒,從未吵過一次架,紅過一次臉,婆婆把媳婦當作自己的女兒疼愛有加,媳婦把婆婆當作自己的母親關心備至。多年來,婆婆生病,兒媳婦會心疼地掉淚,兒媳婦干活累了,飯菜早已擺在桌上,兒媳婦脫掉的臟衣服,婆婆悄悄拿去洗掉,婆婆襪子爛了,兒媳婦悄悄買雙新的回來。
2010年,團場開始實行“田加園”管理模式,鄭開琴身先士卒第一個報了名,以一雙銳利的眼光看中了一份鹽堿重、缺苗面積大的地,并迅速與連隊簽訂了承包合同。從未種植過棗樹的她認定勤勞能致富。雖然風險也大,但是只要自己下功夫管理就一定有效益。從此,鄭開琴一頭扎進了地里,為了確保樹苗成活率,在堿斑重的地方,她和雇工們一起深挖,硬是挖了20天。
“有學習才能有進步,有進步的人生才會更精彩。”正如鄭開琴所說,白天在地里忙,晚上回家抓緊時間學習棗樹管理知識,幾年下來,她積累了一整套獨特的棗樹管理技術。初中畢業的鄭開琴閑暇之余的生活很豐富,喜歡看書、學習,從2010年至今,她積極參加團舉辦的綠色證書學習班、職工職業資格培訓,不斷地給自己充電。
光有理論知識沒有用,要在實踐中去檢驗。為此,鄭開琴在棗樹管理中突出一個“早”字,把握一個“嚴”字,強調一個“細”字。移栽、修剪、施肥,她都認認真真地管理。雇工干過的活,她都親自去檢查一遍,心里才踏實。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時把技術員請到地里指導。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2011年鄭開琴就得到了回報,當年受益5萬元。在此基礎上,鄭開琴又開始大棚種植,2012年收入增加了5萬元。
隨著生活越來越好,弟妹們一個個成家立事,望著年邁婆婆高興地舒展著滿臉的皺紋,鄭開琴既欣慰又開心,要讓孩子們懂得孝敬老人、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鄭開琴用自己的言行感染著兒女,每當公婆過生日,平時的大小節日,她都主動給公婆零花錢,買衣物,兒女們對母親的行為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們都紛紛效仿母親孝敬老人、關心父母,主動分擔家務。
“兒女是我的驕傲。”鄭開琴總是這樣自豪地告訴周圍的人。女兒聽話懂事又勤快,從7歲開始就幫著做飯洗衣,照顧弟弟,當時個子不夠高,做飯還要踩在小凳子上,但她從沒有任何怨言,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年幼的兒子也能主動幫父母干活。后來才知道這兒子竟然不是鄭開琴親生的,而是她撿的一個孤兒。當時只有幾個月大,鄭開琴把他撿回家后,照顧得比親生兒子還要親。
天有不測風云,鄭開琴家在四川的弟弟由于車禍,竟意外離去,留下3個女兒和殘疾的妻子。這位善良的姐姐沒有丟下孤兒寡母,在回家處理好喪事后,毅然決然地把她們接到了新疆,把自家的地分出一大半給她們。弟媳婦不會干,她就主動幫助請雇工,監督干農活。
“家和萬事興,家事講民主。”是鄭開琴教育子女的一句常言。當問起鄭開琴和諧的“秘訣”時,鄭開琴笑著說:“也沒什么秘訣,就是家庭里的大小事情,大家都要坐下來認真商量,共同解決,這樣既能增進感情,又能集中才智。”每逢節假日,一家人都要相聚一堂,看著和睦相處的幸福生活及公婆硬朗的身體,鄭開琴的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和滿足。
家庭的快樂是鄭開琴的快樂,連隊里其他姐妹的快樂也是她的快樂。這是對鄭開琴家庭的評價也是對鄭開琴樂于助人的贊譽。生活幸福快樂了的鄭開琴沒有忘記在她困難的時候連隊黨支部給予的關心、支持和連隊姐妹們的幫助,連隊女職工梁多先年年都得到鄭開琴的經濟支持,從未對拾花工兌現問題發過愁。鄭開琴得知好姐妹代作慧買房缺錢時,毫不猶豫地拿出錢來幫她解圍。從阿拉爾剛過來的鮑仕海、羅明菊兩口子,從未種過棗樹,一點種植經驗都沒有。在她們正發愁之際,鄭開琴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帶著她們來到連隊“農家書屋”,與連隊支部一起向她們推薦種植的書籍,又來到棗園,手把手教她們修剪棗樹、施肥、除草。得知兩口子全部收入都投入棗樹地,連家里用的錢都沒有,她就邀請羅明菊兩口子到她承包的棉花地里鋤草,別人給100元,她就給150元,每天3頓飯,兩菜一湯準時送達??粗︻^碩果累累,拿著鄭開琴遞來的厚厚的工錢,羅明菊哭了,鄭開琴卻欣慰地笑了。日子就這樣在平靜又快樂的氛圍中過著,鄭開琴的大小事和她的家庭事跡也被大家傳為佳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