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莉 侯志勝
珍視民族團結實現共同致富
□李孝莉 侯志勝
在一師六團五連,職工們說起民族團結的模范,大多數人都對職工張愛瓊豎起了大拇指。近8年來,來自和田莎車的維吾爾族拾花工比思汗在幫助張愛瓊采摘棉花增加收入的同時,張愛瓊的棉花地每年也以采摘速度快,棉花質量好,受到了連隊領導好評。在張愛瓊的影響下,五連遍地綻放開了民族團結之花。
2008年9月,張愛瓊種植的83畝長絨棉喜獲豐收,很多種植陸地棉的職工都已聯系到了拾花工并已開始采摘,由于張愛瓊種植的是長絨棉,很多外來拾花工看后都不愿意拾。張愛瓊與丈夫多方打聽、聯系,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夫妻倆非常著急。夫妻倆前往阿克蘇客運站碰運氣,遇到了來自和田莎車的比思汗一家8人。據比思汗說,他們來阿克蘇拾花已經3年了,年年都因一些小事與老板發生糾紛。正在猶豫不決之時,張愛瓊夫妻倆爽快答應了他們在拾花價格、住房、生活用品等方面的所有條件后,便決心來她家拾花。
為了給比思汗一家騰住房,張愛瓊夫婦只能每天稱完花后,摸黑騎車15公里回團部住,第二天天不亮又趕回連隊。一個“三秋”相處下來,張愛瓊的熱情大方溫暖了比思汗一家。他們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增進了民族友誼。年底,張愛瓊及時兌現了比思汗一家全部的拾花款4.8萬元,一家人歡歡喜喜準備回家。臨走時,比思汗握著張愛瓊的手說:“大姐,只要你們需要,我們明年一定來。”
2009年8月,張愛瓊收到一個來自和田的“陌生”電話,一聽口音張愛瓊想起是去年來他家拾花的比思汗,比思汗問道,今年是否需要拾花工,他有70多同鄉想到五連拾花。張愛瓊深知比思汗是出于對自己的信任才找她的,為幫助這70名拾花工聯系“工作”,張愛瓊見人就問,利用晚上干完農活,走遍了連隊的承包大戶,一戶一戶耐心介紹比思汗一家是如何眼勤手快、踏實肯干。有人說,“把你們家拾花工找夠,管別人干啥,萬一不來咋辦,發生矛盾誰解決?”張愛瓊總是爽快地回答:“能有什么矛盾!他們來我們這里拾花,我們憑良心對他們,共同建立信任,相互幫助,以后我們就不用再為找拾花工發愁了。”在當年8月底,比思汗按時把70多個拾花工帶到了六團五連,全部找到了工作,兩個多月的拾花沒有發生任何糾紛。
拾花季節既繁忙又充滿歡慶的節日氛圍。在國慶節、中秋節、古爾邦節期間,為了讓身在異鄉的比思汗一家人感受到溫暖,在中秋節,張愛瓊會專程搭車到阿克蘇為他的拾花工買上清真月餅;國慶期間,張愛瓊借來面包車載他們到團部巴扎買些牛羊肉改善伙食;古爾邦節來臨之際,張愛瓊邀請拾花工到家中,一起殺雞宰羊,做抓飯,歡度節日。總有人疑惑,“拾花工拾花付錢,你還給他們買這買那,圖啥?”張愛瓊笑說:“他們遠離家鄉在外打工很不容易,我們對他們好一點,他們拾花少浪費一點,拾花質量好一點,不是就賺回來了嘛。”在張愛瓊的影響下,過年過節,與外來拾花工共度節日已經成為五連職工的一個生活習慣。
10月底,天氣轉涼,比思汗一家,人口多,衣著單薄,張愛瓊就把自己家的舊衣物全部找出來。看著比思汗帶過來的兩個小巴郎衣衫襤褸,家中又沒有適合小孩子的衣服,她便到巴扎上去買。上學的兒子知道后鬧別扭,張愛瓊安慰兒子:“他們幾年都穿不上新衣服,你比他們幸福多了。”每年拾花結束,張愛瓊總會把自家及親戚家的衣物收集起來,整理好送給比思汗一家。
近8年來,來六團五連采摘棉花的民族拾花工來一茬,走一茬,每年都有不同的新面孔,但比思汗一家一直在張愛瓊家拾花。期間,也有親戚、老鄉介紹手腳麻利的拾花工給張愛瓊,張愛瓊婉拒了,“比思汗到我家拾花已經形成習慣了,我們已經是親人了。”8年來,張愛瓊付出了點點滴滴的真情,與比思汗結下了深厚的友情,比思汗已多次邀請張愛瓊一家去做客,張愛瓊總說:“有機會我一定去。”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張愛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各民族離不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