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靜
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 400020
?
“全面二孩”政策對女性基本權益的影響探究
吳靜
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400020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育意識的變化,實行了近五十年的提倡夫妻雙方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社會的狀況,在先行試點“單獨二孩”政策之后,我國政府于2015年全面推行夫妻雙方可以生育“二孩”的新計劃生育政策。這一新政策一方面為調整我國未來人口結構做好了鋪墊準備工作,但是在生育“二孩”的過程中,原本在社會競爭中就較為弱勢的育齡女性,其基本社會權利的實現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各地尚不完善的法律法規及配套福利政策,使育齡女性社會權利的實現雪上加霜。本文將具體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后對女性基本權益實現的影響,并試圖提出一定的解決對策,為保護育齡女性的基本權益形成有益借鑒。
關鍵詞:計劃生育政策;全面二孩;育齡女性基本權益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現有的以“獨生子女”為主要內容的計劃生育國策,開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即夫妻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個孩子的政策。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做出新的規定,決定全面放開生育二孩條件,讓生育二孩進入中國每一個家庭,我國的人口政策較之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生育主體的育齡婦女們則喜憂參半,一方面從家庭結構來看,生育二孩能很大程度上解決之前“失獨家庭”產生所造成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傷害;另一方面則從其自身來看,原本在社會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的育齡女性,在生育二孩期間,相關的基本權益更是受到擠壓。
一、從“獨生子女”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演進
我國自1966年開始推行計劃生育國策以來,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獨生子女”政策也隨之落地。相對于人口數量較多的情況,這一政策快速有效地提升了人口素質,保證了現有國力下人民生活水平地穩步提升。但“獨生子女”政策自其實施至今一直飽受詬病,各種新問題不斷凸顯出來。據統計,我國自該政策實施以來,共有約一億五千萬獨生子女,相伴而生的是由于各種原因產生的上百萬個“失獨家庭”。“失獨家庭”在遭受兒女離世痛苦的同時,社會卻沒有相應完善的制度保證其未來的生活,讓這些家庭受到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打擊。現階段社會人口老齡化和青壯年勞動力逐漸減少的問題也日益顯現。由于提倡晚婚晚育,少子化趨勢明顯,這就造成了人口結構的“中空”狀態,即處于中間年齡段的青壯年的勞動力缺失,“人口紅利”的優勢逐漸喪失。基于當前我國人口方面所出現的問題,調整計劃生育政策迫在眉睫。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這一決定是我國人口政策在這么多年以來重大的調整與轉變。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提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至此,我國的“全面二孩”政策大范圍推廣開來,這一政策有利于優化人口結構,增加勞動力供給,減緩人口老齡化壓力,以及更好地落實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促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
二、“全面二孩”政策下育齡女性基本權益實現面臨的挑戰
(一)“全面二孩”政策對育齡女性勞動就業權益實現的挑戰
我國憲法①和相關法律②都規定了女性自然享有與男性一樣的勞動權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女性的勞動就業權益并不能順利地實現,受到隱形歧視和排擠的事件時有發生。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女性員工“生育二孩”必然會給企業帶來更高的成本支出,同時由于顧慮,對新入職的女性也會提高要求。“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有生育“二孩”意愿的育齡女性,不論在擇業還是升職的過程中,有很高的幾率受到企業的歧視,其勞動就業權很難得到保障。從育齡女性個人的角度來看,生育“二孩”的時間與晉升的黃金時間不謀而合,選擇生育就會影響其未來的職業發展,甚至一生的職業規劃。即使再次回歸職場,早已物是人非,之前所做的業績化為烏有,一切需要從頭再來。在這種情況下,女性的勞動權益更容易受到侵害。
(二)“全面二孩”政策對育齡女性基本人身權益實現的挑戰
一方面,在生育第一胎之后育齡女性仍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來恢復身體,由于先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強調“晚婚、晚育”,所以“全面二孩”實施初期較多有意愿生育二孩的女性年齡較大,生育的自身條件不是很好又急于備孕導致生產過程中意外等不良狀況出現的幾率大幅上升,給育齡婦女帶來身體上的創傷。另一方面,先前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很多育齡女性在生育第一胎時使用了剖腹產的方式,這無形中對于生育第二胎造成了一定風險,對育齡女性有較高的身體健康要求。“全面二孩”政策使得育齡女性在生育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但是高齡女性的生命健康權就會受到諸多挑戰,社會應給予的醫療支持大大增加。
(三)“全面二孩”政策對育齡女性婚姻家庭權益實現的挑戰
在婚姻家庭中,女性不論在生育孩子還是照料家庭方面都是主力軍,但是作為弱勢的一方,其婚姻家庭權利又往往得不到保護。家庭中丈夫的角色更多是通過勞動報酬供給的方式來支撐。由于經濟社會以金錢作為生存的基礎,婚姻家庭中收入較多的男性往往處于較高的地位,在某些方面加重了女性的弱勢程度。“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生育兩個的壓力使育齡女性在家庭與職業的選擇上更傾向于放棄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來,勢必會造成家庭內地位不平等的情況更加嚴重。如果夫妻雙方因感情不和而離婚,從法律上來講,兩個孩子有很大的可能同時判給母親撫養,父親只需要支付撫養費。原本只需要撫養一個孩子的育齡女性,在政策改變后生育了“二孩”,不論是能力上還是精力上對她們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
三、“全面二孩”政策下保障育齡女性基本權益的途徑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中育齡女性的基本勞動權益
我國《勞動法》《就業促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雖然也規定了在勞動就業中不得有性別歧視的行為,但是沒有具體的法律明文界定歧視的行為和表現,對于育齡女性在實際就業中的保護作用不明顯,在事后也不能依法進行制裁。要想切實保護育齡女性,尤其是即將生育“二孩”的育齡女性的平等就業權益,必須在立法方面對基于性別和生育歧視的行為作出具體限定,在侵犯權益發生之后,法律能夠明確對其行為進行制裁,從物質和精神上對育齡女性進行賠償。同時,育齡女性不論在就業還是工作中,遇到歧視性行為,都要有意識地留下證據,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國家還應通過政策引導,支持和提倡生育“二孩”后有能力的女性進行學習深造,成為高素質的人才,朝更高的方向邁進。
(二)加強對育齡女性人身健康的保護
我國各項法律以及地方性法規都對保護育齡女性的生育健康、維護育齡女性合法權益方面做出了規定,但是內容不夠完善具體執行情況不佳。當今社會女性自我健康意識逐漸加強,地方在制定相關法規條例時更應該與時俱進,把育齡女性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關注到位,在計劃生育條例里具體細化如育齡女性產前保健、生育過程、孕期健康等問題。計劃生育條例涵蓋更為廣泛的受眾群體,其中不僅包括城鎮的育齡女性,還包括廣大農村的育齡婦女。關注育齡女性生育“二孩”的問題,必須完善產假陪護制度。丈夫休陪產假能夠全心全意地照顧家庭,減輕妻子的家庭負擔。當前我國的男性的陪護假制度和規定都不完善,急需要通過地方性的法規政策來合理規定丈夫的陪護時間,還要保障丈夫在陪護期內基本工資待遇不變,確保家庭基本收入。
(三)保障生育“二孩”的育齡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權利
生育“二孩”后,育齡女性作為照顧家庭的主力軍需要付出更多的勞力和精力來維系整個家庭。家庭中的育齡女性原本在教育一個孩子的問題上已經費盡辛勞,在生育“二孩”之后,更需要殫精竭慮,給兩個子女提供盡量公平的教育。保障育齡女性在家庭中的權益,需要作為丈夫的男性來共同維護。法律還應當關注育齡女性如果出現離婚狀況,其權益如何保障的問題。法律應明確規定對離婚時家務勞動的補償請求權適用范圍擴大到夫妻共同財產制下,這樣就可以保障在生育“二孩”之后,育齡女性由于付出更大的家庭勞動,其付出可以得到相應的法律支持和對方的賠償。關于如何賠償的問題,如果是協議離婚,夫妻雙方可根據法律規定和自身經濟條件進行協商;如果是訴訟離婚,法院需根據夫妻雙方提供的自身在家庭中承擔勞務的狀況進行賠償裁定。
[注釋]
①我國<憲法>的第四十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干部”.
②<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就業促進法>都規定了女性在勞動就業過程中的一系列權利.
[參考文獻]
[1]吳寧,岳昌智.女性權利的法律保護[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2]宋健.社會性別視角下的中國社會政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曾德榮,劉文勇,余麗,劉鑫.“單獨”二孩政策的放開——基于法理與現實的探討[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43-45.
[4]喬曉春.“單獨二孩”政策的利與弊[J].人口與社會,2014(01):3-6.
[5]王歌雅.經濟幫助制度的社會性別分析[J].法學志,2010,07:69-73.
[6]范愉.社會轉型中的中國女性與家庭[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05(05):43-49.
[7]黃宇.婚姻家庭法之女性主義分析[D].西南政法大學,2007.
[8]鄒曉紅.中國婦女權利研究[D].吉林大學,2006.
中圖分類號:D9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3-0028-02
作者簡介:吳靜(1979-),女,重慶人,研究生,重慶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