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子由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
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研究
湯子由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1306
摘要:網絡是把雙刃劍,這一先進的科學技術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網絡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多道德淪喪的行為,網絡性騷擾就是其中一種。本文旨在通過對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的認定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規制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對策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性騷擾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實施途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具有傳輸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這使得網絡性騷擾行為的危害程度以及預防手段與一般性騷擾有著很大不同。
一、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的認定
(一)網絡性騷擾行為與性騷擾行為的區分
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從字面上看,首先是一種性騷擾侵權行為。那么,我們就得先認定一個行為是否是性騷擾行為。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指行為人以性欲為出發點,針對特定對象,實施的帶有性暗示的語言或動作的騷擾行為,從而引起被騷擾者不悅感的后果①。網絡性騷擾行為與一般性騷擾行為在法律性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一種性騷擾的行為,但網絡性騷擾行為是發生在網絡平臺上的性騷擾行為,例如在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上針對特定對象而發出的帶有性暗示的語言、文字、圖片、圖像、電子信息、肢體動作等,侵犯其民事權益的違法行為。
(二)網絡性騷擾的特殊表現形式
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讓網絡性騷擾具有了一些特殊的表現形式:一是圖像騷擾。行為人在有違對方意愿的情況下,通過向對方發送暗含淫穢信息的圖片、照片等圖像進行性騷擾。二是音頻、視頻騷擾。在音頻中夾帶調戲、挑逗意味的聲音或傳播的視頻中帶有性交、性撫摸等不堪入目的錄像,給對方造成心理壓力的行為。三是電子信息騷擾。行為人通過一次或多次向受害人發送含有淫穢內容的手機短信或電子郵件,擾亂受害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并給其造成心理傷害的行為②。
(三)網絡性騷擾的侵害客體
網絡性騷擾的侵害客體從屬于一般性騷擾的客體。對性騷擾的客體,我國現行法律缺乏特別規定,目前學界有四種觀點:一般人格權說③、隱私權說、性自主權說④和綜合人格利益說⑤。但不管采用何種學說,網絡性騷擾的行為都侵犯了受害人的人格利益,是一種侵權行為。
二、網絡性騷擾侵權發生的原因
(一)遏制網絡性騷擾侵權的法律不健全
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的產生是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的,究其本質,它也還是一個性騷擾侵權的問題,侵犯了網絡用戶的人格尊嚴、人格利益。人們對網絡性騷擾侵權的持續關注實際上反映了當今時代人們對保護性權益的重視及尊重,體現了人們權利意識的提高。但是我國法律對于性騷擾侵權的有關立法非常有限,而且對其規定也較為簡單,基本上是點到為止,并沒有系統、詳細地規定性騷擾侵權這個問題。我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六章第40條規定:“禁止對婦女實施性騷擾。受害婦女有權向單位和有關機關投訴。”此法條規定就顯得簡單而空洞。首先,單純的“禁止”二字并不能威懾侵權人實施侵權行為;其次,受害人向“單位”和“有關機關”投訴這樣的救濟方式也極其模糊不清,向“單位”投訴是向哪個單位投訴?受害人的單位亦或是侵權人的單位?向“有關機關”投訴是向哪個機關投訴?公安局抑或是法院?網絡性騷擾是發生在網絡環境下的性騷擾行為,對其的規制可以準用性騷擾的相關法律規定⑥。但是一般性騷擾侵權的法律都那么不健全、不完整,更何況情況更為復雜的網絡性騷擾侵權。網絡性騷擾行為相比一般性騷擾具有傳播速度快、危害范圍廣、證據收集難、行為較隱蔽的特點,其立法應該更加具體,而我國法律對網絡性騷擾界定不清、沒有針對網絡性騷擾的專門法律,在行為發生后只能準用不健全、不完整的規制一般性騷擾的有關法律,這無疑會導致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不能得到有效的規制。
(二)網絡監管不到位
網絡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巨大弊端也日益凸顯。據統計,有40%的女性未成年人曾在網絡上收到其他網絡用戶發送的黃色詞語,有35%收到黃色圖片,5%收到黃色視頻,另有20%曾在網上受到其他形式的性騷擾⑦。這些數據表明我國網絡用戶群體大、素質偏低,對這些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缺乏有效的監管。
(三)缺乏正確的性教育
首先,家庭性教育很缺失。正確的性教育對未成年人的成長以及正確的性觀念的確立有重大意義。但是,我國的大部分家長在孩子面前談及性問題時都遮遮掩掩、難以啟齒,導致未成年人得不到正確的家庭性教育,這導致一些未成年人對性產生了好奇,在受網絡不良信息影響后就有可能會做出一些性騷擾侵權的行為或成為性騷擾侵權的受害者。其次,學校也缺乏對學生的性教育。我國學校性教育雖然一直存在,但有著很大的問題。究其原因:第一,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校只抓學生的成績,并不重視對學生的性教育。第二,學校缺乏專業的性教育教師。我國的性教育一直都是在生理衛生課上有所涉及,授課的教師一般多為生物教師等所謂的副課教師,這嚴重影響了性教育的質量。第三,缺乏科學、系統的性教育教材。我國一直沒有系統地編寫過性教育教材,這導致各地教材不一,教材質量較差,不利于對學生的性教育。
三、規制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的對策
網絡性騷擾侵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對這樣的侵權行為,我們必須從各方面全面地對其進行規制。
(一)制定防治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的專門性法律
特定的社會問題需要特定的法律來進行規制,這樣才能全面、系統、有效地解決問題。要實現法律的預防功能,那就要把法律規制的內容在侵權行為實施前加以明確,不能等到在行為實施后才進行立法對其加以規制。防治網絡性騷擾法的制定應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基點,以保障人的私權為首要目標,主要以私法為依據,以公法為補充⑧。防治網絡性騷擾法的制定應該達到這種效果:受害人在遭遇網絡性騷擾侵權后不僅能夠尋求到私法上的救濟,而且還能尋求公法上的救濟,不僅能使受害人的私權利得以保護,也能通過對侵權人的懲罰來對整個社會起到一種威懾作用。
(二)各主體要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力度,實行問責制
在我們的一般觀念中,對網絡的監管似乎只是國家、政府有關部門、司法部門的責任,網絡運營商、信息傳播平臺似乎跟網絡監管沒有什么關系,其實不然。我認為,國家、政府、司法部門應該是網絡監管的最后一道防線,網絡運營商以及信息傳播平臺應該首先承擔其監管網絡的責任。首先,網絡運營商如中國電信在發現其網絡用戶有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時可以對其采取限制其上網或限制其IP地址的行動,從而在源頭上就把這種罪惡行徑扼殺在搖籃里。其次,網絡信息傳播平臺如微信、QQ平臺在發現其用戶實施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時,應當采取強制其下線或封號的措施阻止其性騷擾信息的傳播。最后,如果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已經造成了危害后果,那就可以打開最后一個潘多拉魔盒,讓國家公權力機關根據法律法規對網絡性騷擾的侵權行為加以懲罰,已實現對社會的威懾和警示。這樣就形成了一套步驟化的、完整的網絡監管體系,從而對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進行有效地監管與規制。
(三)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性教育
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健全,對于網絡上的性騷擾信息的辨別能力還很有限,所以,對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就迫在眉睫。首先,要加強家庭的性教育。家長要轉變自身的性觀念,要與時俱進,去除自己落后的性觀念,為未成年子女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只有自身作出了一些改變,才可能幫助子女形成正確的性觀念,從而減少網絡對未成年人的性騷擾。家長在對其子女進行性教育時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與子女建立在平等的關系上進行溝通,通過關注其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加強對子女的正確引導,切勿采取強硬、說教的方式⑨。同時,家長要通過觀看電視講座、咨詢專家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性文化素質,從而正確地教育子女。其次,學校也要加強對學生的性教育。學校性教育要想搞好,絕不能像以往蜻蜓點水般的教法,更不能簡單、形式地對待⑩。教育部門應該制定性教育課程的大綱與課程標準,將性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納入教學體系。教育部門還要加強對學校性教育課程授課情況的監督,切實保證性教育課程能在校園得到有效授課。學校在開展性教育這門課程的同時還要形成體系化的教學內容,從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制等方面傳授性知識。同時,也要加強對性教育課程教師的培訓。
四、結語
在網絡化、信息化的社會,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的出現與泛濫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理應得到有效地規制,侵害他人權利的網絡性騷擾行為應當受到應有的懲罰。對網絡性騷擾的防治,離不開相關立法的規制,離不開社會各主體的監管。同時,家庭和學校還肩負著對未成年人的性教育責任。只有多管齊下,全面地整治網絡性騷擾侵權行為,才能有效地使此類行為得以控制,才能還網絡一個本該健康的環境。
[注釋]
①孫犖寅.性騷擾行為的立法規制[D].西南政法大學,2012.
②李小果.性騷擾民法規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3.
③張新寶.中國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408.
④楊立新,張國宏.論構建以私權利保護為中心的性騷擾法律規制體系[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5(1):19.
⑤田嵐,何俊萍.性騷擾對婦女人身權的侵害及法律規制[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3):7.
⑥楊娟.論我國對未成年人的監護監督制度[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⑦張博.正義原則與互聯網治理[D].浙江大學,2011(4).
⑧鄭文陽.全景與律法的權衡——中日網絡監管制度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12.
⑨熊少嚴.關于家庭教育立法問題的若干思考[J].教育學術月刊,2010(4).
⑩潘綏銘,黃盈盈.我國14-17歲青少年性教育效果的實證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1(8).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3-0069-02
作者簡介:湯子由(1992-),男,漢族,江蘇南京人,上海海事大學,2015級民商法學專業,研究方向:侵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