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崇聰
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
派駐檢察室參與社會管理創新職能定位
周崇聰
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廣東廣州510631
摘要:派駐檢察室作為新生事物在各個鄉鎮得以發展,但其職能未從法律上得以確定,仍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之中。檢察室是否能夠參與的社會管理的過程之中,以及該如何參與,如何推動社會管理的創新,不僅是檢察室探索發展的過程,還是推動檢察機關創新發展的過程。通過論證,將從能否參與、如何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兩個角度去分析檢察室職能的定位。
關鍵詞:派駐檢察室;社會管理;職能創新
一、為何能參與
派駐鄉鎮檢察室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設立,在80-90年代得到快速的發展,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檢察權力濫用,最終于1997年后被最高檢要求整頓和撤并。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得到重新啟用,以“促進檢力下沉,延伸法律觸角”為目標,更好地服務新農村建設。然而遲遲未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職能,僅有最高檢于2010年10月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檢察機關延伸法律監督觸角促進檢力下沉工作指導意見》給予了規定,對派駐檢察室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也只是粗略的規定。對其能否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一直存在著不同看法,傳統的觀點認為“檢察室應當重于監督職能,不應過多地參與到社會管理之中”,而社會管理理論則認為“檢察室是社會管理的一部分,不應只側重于監督,還應積極參與社會管理”。而從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角度看,檢察室要更好地延伸法律監督觸角促進檢力下沉,應當積極參與到社會治安、維穩合作、環境保護等領域,推動檢察職能的創新,在服務人民群眾的過程中宣傳、普及法律知識,傳播法律正能量,推動社會法治。派駐檢察室能否參與社會管理創新要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當下的時代背景研究,因此,在以下多重社會背景下,派駐檢察室應當積極應對,參與到社會管理創新之中。
一是,社會治理多元化的需求。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下稱《決定》)明確將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部分。普遍的理論認為“狹義的社會管理則是指對與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子系統并列的社會子系統的管理。”[1]在這個社會子系統之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類社會問題不斷凸顯,特別在新農村建設領域,在此種背景下,社會管理形式要不斷創新,推動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充分提高社會組織、群眾的主體優勢與活力,促進其參與社會治理,以維護社會穩定的運行狀態。那么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檢察機關在是否能夠作為其中的一元參與到懲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的社會治理創新的過之程中?《決定》明確指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基于此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加快推進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機制。以司法的方式保障社會治理管理的創新。那么檢察室作為基層檢察院的派出機關也具有參與的社會管理創新的過程之中。
二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派駐檢察室是延伸法律監督觸角、推動檢力下沉的重要載體。派駐檢察室的優勢在于“派”和“駐”,它是基層檢察院的派出機構,相對于鄉鎮機關具有更高級別的權力;而其駐扎在基層,具有近距離接觸群眾、各基層行政機關的優勢,較為容易獲取民意、對基層干部進行法律監督,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在2013年到2015年5月期間,全國涉農職務犯罪28894人,占同期檢察機關立案查辦職務犯罪總人數的22%,有些地方村“兩委”達70%-80%”。[2]而農村所涉及的職務犯罪大多涉及“三農”問題,嚴重影響到了群眾的權利,如果不能及時做好預防工作,將會影響群眾生活、加深群眾與政府之間的矛盾、被不法分子乘虛而入,最終危害社會穩定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面對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為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檢察機關應當發揮其在農村治理中的法律監督職能。
檢察室參與到社會治理本質上可以說是一種社會治理創新,從另一個角度上說,也是檢察機關的職能的創新。其參與社會管理,監督各行政執法部門行政執法、協調群眾之間、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群眾的合法權益,化解了社會矛盾,推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創建。
二、以法律監督為主線,服務群眾
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其肩負著對國家機構進行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責,在以司法為民為宗旨的指導下,應當立足于檢察職能,扮演好保護公共利益的角色,切實做到司法為民。作為基層檢察院的派出機構——派駐檢察室建設的目的在于延伸法律監督觸角、推動檢力下沉,監督社會治理主體在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的行為,做到合法、合理行使權力,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此更好地服務群眾。環境保護、“三農問題”是鄉鎮密切相關的問題,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中之重,作為基層檢察機關的派駐機構,其與鄉鎮聯系更為密切,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就要加大對該領域的監督力度,引導并確保公權力為群眾服務。
其一,加強法律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法律監督服務。要“通過綜合運用教育、規范、預防、懲治等有效手段,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服務和司法保障。”[3]能否做好對基層部門和村“兩委”的監督,關乎到群眾的情緒、村(居)的穩定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最終影響社會管理的創新。因此,派駐檢察室要運用派的威力、駐的優勢,全面履行監督職能,創新參與社會事務的方式,以監督職能為主線,參與到各類關乎社會穩定的事務之中,服務群眾,服務社會,在服務中化解矛盾,維護穩定。除此之外,加大法律宣傳,開展法制宣講、法律游園、法律咨詢等送法下鄉活動,提升群眾的法律意識,形成監督在身邊的局勢,形成村“兩委”不能腐、不敢腐的社會氛圍。
其二,積極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鑒于環保組織發展滯后、環保行政機關自身缺陷、憲法對檢察機關的角色定位、檢察機關在民行檢察辦案實踐中積累的人力、物力、智力等資源優勢,檢察機關應當積極探索檢察主導型的環境公益訴訟。”在此背景下,派駐檢察室要以2015年新環保法的施行為契機,發揮環境公益訴訟的適格主體作用,監督環保部門環保執法,聽取群眾意見,接受環境領域舉報申訴和控告,掌握移交環境犯罪線索,加強與公訴科的協作,積極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以保障公共利益。
作為檢力下沉的機構,派駐檢察室加大對轄區內各單位的監督,確保國家“三農”投入、惠農政策及重點建設項目的落實,維護轄區的生態環境,維護群眾的合法利益,更好地服務群眾。
[參考文獻]
[1]向春玲.論多種社會主體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作用[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10(5).
[2]全國全國檢察機關查辦涉農和扶貧領域職務犯罪28894人[EB/OL].http://news.jcrb.com/jxsw/201507/t20150722_1528058.html.
[3]司徒瑞芳.以檢察職能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2,04:225-226.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3-0197-02
作者簡介:周崇聰(1993-),男,漢族,廣東雷州人,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