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浪 胥雨家
將援疆精神代代相傳
□向浪胥雨家
1952年,一批山東女兵響應黨的號召參軍來到新疆,被后人稱為“五千魯女上天山”,他們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開荒造田、修渠飲水,把戈壁荒原建成了美麗家園。如今山東省醫療援疆的醫生們,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踏著前人的足跡,來到這片無垠大漠,用自己的青春與智慧,滋潤著邊疆人民的心田。
5月19日早上7點,山東省援疆醫生袁峰起床洗漱,這距離他所在的單位十二師頭屯河農場醫院上班時間還有近3個小時,來了新疆快一年多了,時差他依然沒有轉變過來,他覺得早睡早起可以比別人多干很多事情。
“我就是個閑不下來的人,早上7點一過我就睡不著了,必須跑一個小時步。”袁峰說。
跑完步,簡單的早飯后他花40分鐘閱讀專業書籍,9點出門,騎自行車10分鐘到團場醫院。
剛進辦公室他就組織辦公室醫生開早會,聽取昨晚值班醫生、護士的匯報后,就帶領科室醫生對住院病人進行查房走訪。
“‘望、聞、問、切’這是我國傳統中醫發明的診斷方法,查房我們可以通過這四部療法,大致了解這個病人的基本情況,所以我都很重視每次查房、走訪。”袁峰認為傳統中醫與現代西方醫學有著很微妙的關系。
“醫德是從我們醫療衛生這一職業特點中引申出來的道德規范要求,是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以及與社會關系之間的行為準則。”說起醫德袁峰表情顯得嚴肅起來,“在當今醫患關系日趨復雜的今天,加強醫者的醫德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2000年,袁峰畢業于濱州醫學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擔任山東德州市中醫院介入放射治療科副主任職務,精通心內科臨床及介入工作,尤其是擅長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的藥物和介入治療,39歲的他是當地醫院最年輕的專科類主任。
說起援疆,2013年他曾報名參加過山東省醫療援疆。當時他被分配到喀什地區的岳普湖縣人民醫院,進行了4個月的醫療援疆活動。
“那段時間讓我看到了新疆邊遠地區人民對于優質醫療的渴望,所以去年聽說援疆活動又開始報名時,我就第一個報名參加了。”說起當初報名參加援疆活動時的情形袁峰記憶猶新。“來到邊疆為更有需要的人提供優質服務,我覺得這樣才能體現我們醫療人員的重要性。”
有過一次援疆經歷的他對于生活工作中的暫時不適應他早有心理準備。他告訴記者,最艱難的其實是角色轉變,因為受團場醫院設備技術等方面條件限制,來醫院的患者比較少,即使有也只能做一些前期的診斷和簡單的藥物治療,而住院、手術都得到大醫院完成,這使得他一天接診量特別少。
“作為心血管專科醫生的我就必須結合團場醫院實際,轉變角色,成為一名什么病都能醫的“全能”醫生,為此我下了不少功夫。”袁峰說,我們自己平時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利用這些基礎措施,再利用自己的臨床經驗,來給病人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在頭屯河農場醫院,袁峰是個出了名的長腿醫生,因為他是閑不住的人,在忙完手頭活的時候他就喜歡到處轉悠,碰到那個門診病人多,醫生忙不過來,他就主動幫助接診,減少病人排隊等候的時間,碰到年齡大腿腳不方便的患者,他就把他們領到相應科室,幾乎醫院每個角落都有他的身影。
袁峰還對社區的幾位家庭困難的心血管病人,每個月開展一次上門服務。“有的人家庭確實很困難,我想在我的能力范圍之內應當給予幫助是應該的,這才能體現我們醫生救死扶傷的天職。”袁峰說。
在德州袁峰有個幸福的三口之家,他來到新疆后,妻子工作很忙,上初中的孩子就由岳父岳母照顧,但天有不測,在袁峰來新疆不到一年的時間岳父被查出肺癌晚期,他的父親從樓上摔下,腰部受傷,現在照顧他們的重擔全部落在了妻子的肩上,他覺得最虧欠的是妻子。
“專業工作中游刃有余的我,在生活上確是個失敗者,因為在家人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卻沒有在他們身邊。”說到這里袁峰的眼角濕潤了。
但每次家人的支持與鼓勵是對他最大的慰藉。“每一次給家人打電話,我的父母、愛人,都是安慰我,既然來到新疆,就一定要安下心來,認認真真工作,不能因為家庭的事分心。”袁峰說。
1952年,一批山東女兵響應黨的號召參軍來到新疆,被后人稱為“五千魯女上天山”,他們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開荒造田、修渠飲水,把戈壁荒原建成了美麗家園。每次袁峰面對遇到的種種困難時,他總拿這些山東老前輩們來激勵自己,并要將新時期的這種援疆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我們要學習山東前輩們這種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精神,并且把這種精神充分地發揚光大下去,今后我還要鼓勵我的兒子、孫子來加入援疆隊伍中,將這種精神代代傳下去。”提到以后袁峰這樣說。□
欄目責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