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濤 桑菊芳 余正遠
真誠到永遠
□龐濤桑菊芳余正遠
為了對死者的一句承諾,他用8年的光陰書寫著中華民族信守諾言的大義大德。他就是六師奇臺農場一一○社區二連的哈薩克族居民包蘭。
包蘭今年34歲,2007年與妻子結婚后在二連居住,與患有精神疾病的王海東做鄰居,當時王海東的父親還健在,但因體弱多病,于2008年去世。去世前,最讓他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兒子王海東,他不在了,孩子會不會沒人照顧,會不會吃不上飯,生病了怎么辦?這一切一切的擔心使老人走到了包蘭家中,他拉住包蘭的手說:“等我走了,麻煩你幫忙照顧一下我這個殘疾兒子。”當時的包蘭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彈指一揮間就是八年。
王海東的父親去世后,連隊為其申請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因為王海東的特殊情況,低保金由連隊代管,包蘭定期支取為王海東購買生活用品。平時包蘭對鄰居王海東很是關心,吃飯了沒有,家里及個人衛生搞了沒有,冬天房子是否暖和,煤炭拉了沒有,還有防止煤煙中毒。包蘭已然將王海東當成家里的一份子。
包蘭的家庭也不富裕,他與妻子都不是職工,靠打工為生,兩個孩子都在上學,經濟壓力與負擔也是很重。2015年,連隊分配給包蘭家40畝經營扭轉地,除了種地,包蘭還利用農閑時節倒賣牲畜,一年下來也就掙3-4萬元。
近兩年,由于王海東的身體情況越來越不容樂觀,視力已完全喪失,生活更加難以自理。包蘭有時主動用自己的錢為王海東看病買藥、送飯、端屎送尿。
當有人問包蘭動搖過沒有?包蘭說:“答應別人的,就得做到,只要我還有這個能力,我就得幫助下去,就連牲口病了,也都打針吃藥,更何況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
2016年“訪惠聚”第三批工作組進駐二連。有一天,包蘭到連隊反映王海東已經兩天沒有吃飯了,身體狀況極差。連隊黨支部和“訪惠聚”組長易會蓮得此消息后,迅速與六師奇臺醫院聯系,由急診科主任、內科主任組成專家組當天就趕到王海東家為其義診,并免費給王海東一些相關藥品和營養品。在專家組和包蘭的精心照顧下,王海東的病情慢慢好轉。
為了解決包蘭家收入低的問題,工作組成員利用包蘭倒賣牲畜這一特長,給包蘭傳授了牛的人工授精技術,讓包蘭在倒賣牲畜的同時進行牛的人工授精,并同時收取一定的服務費。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一句臨終人的囑咐,讓他堅持了8年之久。包蘭認為,兌現承諾,堅守誠信,幫助別人比什么都重要。
孔子言:“民無信不立”,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誠信二字的份量不言而喻。“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人生在世,貴在誠實守信。承諾,給別人的是一份期待,給自己的是一份義務、一份責任。
作為一名普通的務工青年,包蘭用自己的熱情和執著,盡心竭力地信守著對王海東父親的承諾。用樸實友善的秉性,寬厚仁愛的胸懷,演繹了民族團結的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