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
在兵團,我很幸福
□李英
1935年,劉滿倉出生在河南確山的一個農戶家里,6歲時母親病逝,5年后父親也去世了,16歲時繼母帶著13歲的妹妹再嫁,留下劉滿倉獨自種地討生活。
1956年兵團去家鄉做動員,抱著“看看外面世界”的念頭,劉滿倉和一個同鄉報了名,加入了支援建設新疆兵團的大軍。每個報名的人得了枚黃色徽章,上面寫著“新疆軍墾隊員”。胸前戴著這枚徽章,劉滿倉登上火車,一路向西來到新疆哈密巴里坤草原。
1960年,劉滿倉隨農五師共青團園藝場從哈密西遷來到博樂拜西布拉克的烏什卡拉蘇(現第五師九○團加工廠南三角架處)安營扎寨,參與組建紅星十五場(現九○團)。
因為離艾比湖近,水多挖不成地窩子,大家就地取材,砍下周圍的樹插進泥里,割來蘆葦編成圍墻和房頂,10來個人半天就蓋好一間房。常常是外面刮大風,屋里刮小風,可總比睡在露天強。
挖排堿渠最能考驗人的體力。每人發5雙布鞋,全都去挖大渠。所挖之處全是水,最深的地方能到大腿根,最淺的也要淹沒脖膝蓋。工具不行,鐵鍬不利,底下全是草皮灰,怎么挖都挖不動,一天3方的任務基本誰都完不成。連隊就搞勞動競賽,挖得多的整個大紅花、插個小紅旗,光榮得很。
劉滿倉個高力大又年輕,啥活都干,不怕掏力,第一天勞動就被選為班長。一起勞動的王秀蘭看上了劉滿倉這一優點,找人牽線介紹,1960年底,倆人結婚,組建了家庭。憑借勤勞能干,劉滿倉收獲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幸福。
那個年代人人都要求進步,力爭上游。看到別人是黨員,得到大家的信任和認可,劉滿倉也想入黨,光榮一回。
1963年初,劉滿倉向指導員遞交了入黨申請,指導員說:“不是交了申請書,就能入黨了,你得接受組織考驗。”劉滿倉說:“只管考驗,我不怕!”
1963年3月,劉滿倉所在的四連招收了一批自動支邊人員開發1號地,連隊調整劉滿倉去當他們的班長。1號地是頭年冬天才開的荒地,一共450畝,第二年要種莊稼先得淹灌壓堿。
3月25日到28日,連隊連開四天會,商量安排哪個班去壓堿。大家心里清楚,1號地的埂子是冬天打的,土虛不結實,澆水容易跑口子,這活不好干。為了保住各自班里的榮譽,大家都不開口接任務。
“劉滿倉,你能不能考慮考慮,帶你們班去壓堿?”看大家都不吭聲,連長轉頭看向劉滿倉。
“領導說我可以考慮,我就考慮!”
“要在5月1號前完成任務,你有把握?”
“領導說啥時完成我就啥時完成!但是有一點,水要管我用夠,不能卡殼。”
第二天,劉滿倉就領著十六個兵上地干活了。留出一人看渠道,剩下的一人負責一塊地,要把每塊地都澆滿、澆透。
沒有膠筒,大伙都穿布鞋,看到哪跑水了,立馬過去打埂子、堵口子。雙腳下到水里,刺骨的涼,一泡就是一天。回到房子,撩起褲腿來看,都是裂口子,擦點凍傷膏,第二天繼續。
糧食緊缺,苞谷饃都不管飽。食堂就把頭年種的甜菜疙瘩搬回來,洗干凈切塊,煮熟當飯吃。兩三噸的甜菜最后都叫大伙吃光了。
“班長,這活干不成呀!”三四月份開春,風大水涼,阿拉山口的風一刮就是大半天,這些內地人受不了,喊苦不想干了。
“條件就是這個條件,講怪話、發牢騷都可以,活得照干!”劉滿倉把道理講明白,帶頭下地了。
在缺糧又少工具的條件下,劉滿倉他們班干了整整一個月,終于把1號地的壓堿任務完成了。
“劉滿倉,這塊硬骨頭你啃下來了,這是組織有意考驗你,你通過了!”5月1號播小麥時,指導員對劉滿倉豎起了大拇指。
1964年,劉滿倉入黨,成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因為能干,他收獲了第二次幸福。
成為黨員的劉滿倉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因為沒上過學,是個大老粗,他積極參加政治學習,硬是背會了黨章和毛主席語錄,到現在還能隨口背出。
當時大家吃大鍋飯,干集體活,一天的勞動成果往往以班組為勝。班里有人先干完自己的定額,劉滿倉就動員他們幫助別人。“人的力氣天生有大小,他干不完不是偷懶,是體力不行,咱們力氣大的幫幫他們,整個班一起干完一起回家。”
“只有落后的干部,沒有落后的群眾”,劉滿倉牢記毛主席的話,處處以身作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年年帶領班組奪得先進,自己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劉滿倉有3個孩子,均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到了70年代末,一家5口飯量大,吃飽飯成了大問題。從1978年開始,劉滿倉利用業余時間,在離家2公里的一片堿包開了1畝多荒地,種甜菜養豬,年底宰了90公斤肉,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1992年,劉滿倉和女兒在市場開了家早餐店,炸油條、打燒餅,每天辛辛苦苦卻收獲不小,不但解決了全家人的飯錢,還省下了工資,有了存款。2000年劉滿倉一家搬進了80多平米的樓房,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成為第一個住上樓房的退休職工。
如今已是81歲高齡的劉滿倉,身體健康、思維清晰,天天提個小馬扎在團部公園、景觀河邊散步鍛煉。
“這輩子在兵團生活,前面是挺苦的,但現在很幸福!”一起創業的老伙伴碰到一堆,大家總會撫今追昔,而幸福總會成為他們的共識。□
企業調解制度是勞動爭議處理法律制度的組成部分,其調解活動具有法律規定性。處理爭議應當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法規為準繩,適用勞動爭議處理的一般依據,即基本法、勞動法律、勞動法規、勞動規章、勞動政策、企業規章、勞動合同。但是,企業調解組織的群眾性,以及企業內部勞動關系協調工作的特點,決定了企業調解既要依靠法律規范調整企業和職工的行為,也要依靠輿論與道德規范來調整企業和職工的行為。企業調解活動通過宣傳勞動法律和政策,加強人們的法制觀念;通過宣傳共產主義道德,提高人們政治思想覺悟;通過預防和解決爭議,批評違法、違紀、違約和不道德行為;通過教育引導,要求當事人按照法律和道德規范為一定行為和不為一定行為。企業調解既要做到合法,又要做到合情合理,使當事人自覺接受和履行。企業調解工作的性質、方式和要求決定了調解的依據除了法律規范外,對當事人有一定約束力的企業公約守則、當事人約定、道德規范和企業習慣也可以作為企業調解的特有依據。
1.企業公約、守則。企業可以根據生產、經營、管理情況制定與國家法律、法規相一致的企業規章,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審議通過,作為企業內部規范,自然應作為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處理勞動爭議的依據。在企業規章之外,企業所屬各部門、各單位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遵守職業道德,維護正常的生產、工作秩序,保證完成本身工作任務,可以根據本部門、本單位的工作特點制定一些公約、守則或者規定,經全體職工討論同意,成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規則。例如,企業醫務所制定的病人就診須知、病假批準權限和手續。企業特殊崗位,如油庫的禁止吸煙違者罰款等規定,職工都應遵守。
2.當事人約定。企業和職工對一些臨時性和專門性問題,常常采取簡便易行的約定形式,對勞動關系雙方既有的權利、義務進行調整。例如,職工報考大中專學校,雙方簽訂培訓服務協議;為了妥善安置富余職工,企業與職工簽訂留職停薪協議;因生產工作需要,企業與職工協商變換工種和崗位;以及種種情況和因素,雙方協商變更、解除勞動合同。當事人約定的形式比較簡單,既有書面約定,也有口頭約定,約定的有效期限一般比較短,約定的效力應當根據約定是否成立以及約定的形式來決定。當事人約定可以作為企業調解的特有依據。
3.道德規范。勞動關系當事人應當遵守公民的基本行為規范,即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道德規范是由社會主義道德規定的行為標準,是衡量和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準則。勞動爭議當事人的思想行為對他人、對企業生產、對社會是有益還是有害,或者說是好還是壞,除用法律規范衡量外,還應用道德規范衡量。因此。道德規范可以作為處理爭議、判明是非的依據。道德規范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和人們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主要依靠大家自覺遵守,而不是依靠強制力保證。
4.企業習慣。每個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自發的、習慣性的具有特點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雖然沒有用明文加以規定,卻成為人們共同信守的行為規則。在我國,基本不存在習慣法,一般也不認為習慣具有法律效力,但習慣在個別情況下和個別地區卻具有法的意義,成為規范人們行為的一種方式。在法律沒有規定的方面,也可以把習慣作為衡量是非、判明責任的標準,作為企業調解的特有依據。
所謂事實清楚原則,是指調解過程中,應當堅持只有查明事實、分清責任才能進行調解的原則。事實清楚是調解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查清事實、分清是非,才能使雙方當事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違法的,從而促使當事人互諒互讓,達成調解協議。事實不清,不能調解。
因此,調解員要掌握案件的全部事實。調解員通過聽取當事人雙方的陳述以及進行必要的調查,就可以掌握與爭議有關的事實。查明事實是分清責任的基礎,也是成功調解爭議的前提和保證。
同時,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調解員應當對雙方當事人的爭議做出分析,要指出用人單位或者勞動者一方的錯誤,并把相關法律規定和法律責任明確告訴雙方當事人,使當事人明白各自的主張在法律上是否有充分依據,以及如果調解不成功后進行仲裁或者訴訟可能面臨的風險。在調解過程中,當事人雙方利益不一致,很可能就爭議事實有完全不同的認識、理解和主張,經常會發生矛盾、沖突,調解員在此時要注意對當事人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安撫、疏導,應避免當事人特別是勞動者情緒激動、矛盾激化。
其次,要幫助當事人達成協議。當通過調解員的工作,雙方當事人就爭議事實和請求事項已經基本達成一致時,則需要調解人員進一步將雙方調解意見從法律上進行審查、落實,以保證該調解方案能夠符合國家法律規定。□
欄目責編: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