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讓“互聯網+”成為工會改革的引擎
本刊編輯部
當前,工會改革箭在弦上。身處互聯網時代,工會組織建設網上“職工之家”,勢在必行、時不我待。
眾所周知,工會改革的核心任務是增強“三性”、去除“四化”,切實解決脫離職工群眾的問題。借助互聯網在職工中構建“朋友圈”,在工作中架起“連心橋”,做到聯系服務職工群眾“全天候”,無疑是破解工會“頑疾”、打造工會工作升級版的工具性路徑。
近年來,各級工會運用“互聯網”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全總先行,組建了一個全新的職能部門——網絡工作部,在機構改革上邁出了一大步。湖北省總工會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成立新聞信息中心,改版門戶網站,增開“湖北工會”微信公眾號,建設上下聯通的全省“互聯網+”服務職工綜合平臺,17個市州工會在線服務平臺也全部開通,構建起了覆蓋全省的“互聯網+”職工服務體系,開啟了“互聯網+工會”新模式。
實踐證明,運用“互聯網+”并非工會組織“趕時髦”,而是打通聯系“最先一公里”、疏通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必由之路,對于激活角色代入感、刷新工會存在感、增強職工獲得感大有裨益。積極探索“網”聚、“網”領職工群眾的新路徑,將工會組織建到職工群眾的“指尖”,拓展聯系引領渠道,精準推送服務項目,這就給工會工作加上了信息化的翅膀,也給工會工作的改革創新帶來新氣象。
毋庸諱言,工會的“互聯網+”還處于探索階段。工會干部知網懂網、熟練用網的能力有待增強,工會在線平臺互聯互通尚待時日,“工會大數據”的價值尚未得到開發,打造網上網下相互促進、有機融合的工會工作新格局任重道遠。必須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做好工會工作“+”法,把互聯網這個“最大變數”變成可知可控的“常量”,釋放工會組織新能量。
加快網上平臺建設是各級工會的當務之急。要實施“網上工會”工程,形成多平臺、集群化、矩陣式“互聯網+”服務職工體系。要辦好門戶網站,推動平臺內網系統、職工服務系統、公眾微信系統等三大系統有效運行,實現工作網、聯系網、服務網“三網合一”。要進一步豐富網上服務功能,把工會的活動品牌、服務項目、工作資源廣泛鏈接在網上,把組織動員、教育引導、聯系服務的各項工作有機融入新媒體平臺和移動終端,推動網上建會、引導、服務“三位一體”。
最后,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網上“鍵對鍵”不能代替線下“面對面”。只有在建立線上平臺的同時,對線下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進行改造,形成完整的線上線下工作鏈條,才能開創“互聯網+”時代工會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