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家斌 湖北省總工會研究室主任
花蕾 襄陽市總工會調研員
胡金國 中建三局工會主席
白天亮 《人民日報》記者
各方思潮
付家斌 湖北省總工會研究室主任
當前,鋼鐵煤炭行業的去產能正在實施,如何妥善安置職工?黨政十分重視,社會高度關切,職工更是揪心!今年人社部等部委專門下發意見,要求在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過程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強調這是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關鍵。
武鋼亮出“兩個絕不允許” 的承諾(絕不允許搞一刀切,絕不允許讓有工作意愿的職工沒有崗位),體現了一個國有大型企業對職工的擔當、對社會的責任。這告訴我們,無論企業處于什么樣的發展階段,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境,首先要想到職工群眾,急職工之所急,幫職工之所難。
我們常講,職工是企業的財富。著名經濟學家伍新木也講過,人在后30年的創造能力超過前30年。大量技術工人長期磨礪,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如果簡單地一辭了之,對企業是最大的浪費。去產能不是“去職工”,職工需要企業,企業更需要職工。
誠然,在去產能過程中難免會有裁員的情況,如何合理裁員、順利裁員,應該更多地站在職工角度看問題、作決策。對企業來說,要充分協商,不搞“一言堂”;要一人一策,不搞“一刀切”;要陽光操作,不搞“袖籠子”。比如,制定職工安置方案時,應與職工充分協商、征求意見,經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實施安置方案時,應堅持一人一策,與職工一對一、面對面,因人施策。通過廠務公開等多種形式,把涉及安置的政策和措施向職工群眾公開,聽取意見,接受監督,使職工少些失落,多些尊重。
促進企業妥善安置職工,工會組織要到位不缺位,工會干部應依法作為、主動作為、科學作為。有人說,工會維權形式搞了一大堆,動真格就不行。也有工會干部擔心,維權過了頭,黨政領導不滿意;維權不到位,職工群眾不滿意。作為 “娘家人”,要直面職工的合法訴求,不回避、不躲避,把握平衡點,找到著力點。一方面,多做宣傳疏導工作,引導職工形成合理心理預期,正確對待利益關系的調整。另一方面,運用協調、協商的方法,依法就裁員和人員安置等問題開展集體協商,促進企業去產能“軟著陸”。在去產能的重大任務面前,工會組織要有作為,一手抓維權,一手抓服務,使工會有存在感、職工有獲得感。
花蕾 襄陽市總工會調研員
每一名職工都是發展的“引擎”。他們多在企業生產一線,熟悉生產,他們的創新接地氣,符合企業實際,很實用。雖然只是小技改、小創新,一旦創新的萌芽得到滋養,很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面對這樣的形勢,工會組織如何融入其中,助推職工創業、創新?
工會要搭好企業、車間里的創新平臺,鼓勵職工廣泛參與各式各樣的職工技術創新活動,深化勞模創新工作室、創新示范崗創建工作;實施職工素質工程,開展“大國工匠”選樹活動,引導更多技術工人投身創新活動;此外,還要給工人舞臺、榮譽、激勵機制,承認工人的創新成果,并且建立合適的利益分享機制,營造創新氛圍。
此外,工會更要將這一平臺搭在市場、搭在社會,利用多種形式講述來自一線職工的科技創新;工會組織不僅要讓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人才脫穎而出,更要讓車間里的創新故事脫穎而出、家喻戶曉。
胡金國 中建三局工會主席
越是企業困難的時候,越要重視發揮工會的作用。
企業工會要在促進“去產能”改革中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充分發揮好企業黨政和職工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而發揮好這一作用,企業工會應盯“兩頭”、做好“兩手”工作。
一方面,企業工會要緊盯企業黨政的決策部署,做好企業改革政策的“二傳手”。對于“去產能”改革的總體思路和具體步驟,企業工會應第一時間學習領會、吃深吃透;在此基礎上,發揮工會離職工群眾近、善于做職工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主動做好政策宣講工作,深入廠礦、企業,深入車間、班組,深入職工家中,耐心細致地把企業改革的目標、路徑,職工分流安置的辦法、政策,改革的大勢和發展的前景講全面、講準確、講透徹。這是企業工會的政治擔當,是保持和增強“三性”的具體體現。
另一方面,企業工會要緊盯職工的“臉色”,做好職工訴求的“代言人”。企業工會干部應當提前一步,深入職工群眾中,認真聽取職工及其家屬的呼聲,看他們有什么顧慮、困難、要求,弄清楚他們有什么疑惑、想法、動向,然后,第一時間向企業黨委和行政匯報和說明,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職工的訴求,堅定、明確、直接地提出工會的研判和主張,在制訂職工分流安置方案時大膽發出工會的聲音,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代表和維護好職工的合法權益。
白天亮 《人民日報》記者
去產能不會使就業“傷筋動骨”,總體上完全可以兼顧穩就業。
初步統計,鋼鐵和煤炭這兩大去產能行業,涉及分流安置職工180萬人。180萬不是個小數字。今年,高校畢業生數量繼續增加,再考慮到其他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求職人員等,就業壓力不小。
好在,雖然經濟增速放慢了,但畢竟仍在增長,且基數更大,相應的增量未必會減,這將為就業的總體穩定提供支撐。更重要的是,不斷優化的經濟結構為穩就業提供了廣闊空間,使兼顧“去產能”和“穩就業”擁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去產能,分流職工到哪里尋找新崗位?第三產業是主渠道。從去產能先行一步的地方實踐看,分流職工多數在服務業中找到新工作。近3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占比每年提高約2個百分點,預計到“十三五”末吸納就業占比將超過50%。從這個角度看,去產能不會使就業“傷筋動骨”,總體上完全可以兼顧穩就業。
就業總體前景不錯,不代表去產能涉及的分流職工個個能順利找到新工作。180萬人,有老有少,學歷和技術水平有高有低,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能力差別很大。對分流最敏感、對再就業最發愁、生活水平受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年齡偏大、技能單一、競爭力弱的職工。
每個職工背后都有一個家庭,有工作才有收入,生活才有奔頭。市場經濟,政府不可能也不宜采用行政手段把就業“包”下來,關鍵是守住底線,提供兜底保障。目前,相關部門提出去產能安置職工的4類渠道,其中的“允許內部退養”和“公益性崗位幫扶”,就是托底的暖心之舉。人們希望,這些幫扶措施能細化到位、落到實處并有資金配合,最大程度減輕分流職工的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