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冰
如何利用城市文化資源凸顯城市形象——以中國客家博物館為例*
溫 冰
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應該在發揮自身職能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彰顯城市的文化形象與魅力。中國客家博物館自籌建以來就致力于發掘和利用梅州客家文化資源,在建筑設計、展覽布局等方面緊扣客家文化的中心內涵,并逐漸探索出館校合作、開發博物館旅游等方式宣傳客家文化,為提升梅州城市形象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讓梅州為更多人所了解和熱愛。
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 博物館 客家 文化資源
城市形象一般是指城市所給予人們的綜合印象與整體文化感受,是歷史與文化的凝聚構成的符號性說明,是城市各種要素整合后的一種文化特質,是城市傳統、現代文明的總和特征。①可見,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和主要內涵,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須了解它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傳統。而博物館作為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之一,在發揮自身職能的同時,還應該最大限度地彰顯城市的文化形象與魅力。
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區域,保存著典型的客家傳統文化,如客家方言、客家民居、客家山歌以及客家地方戲劇等。深厚的客家文化傳統是梅州這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城市形象時可以依托的重要文化背景,也是中國客家博物館建設特色館的最重要的文化支撐。因此,中國客家博物館自籌建以來就致力于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客家文化資源、傳承與弘揚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從文化層面彰顯博物館自身的個性特征,進一步凸顯梅州城市形象。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城市博物館如何在發揮自身職能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文化資源,參與城市文化建設,進而為塑造城市形象提供不竭的動力,是當前博物館人必須正視和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國內首個全面、系統展示客家文化的博物館,中國客家博物館在對客家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是值得肯定的。
(一)因地制宜,構建公園式博物館
中國客家博物館選址在原梅州市梅江區造紙廠,廠區周圍分布有幾座廢舊的客家民宅。其中先勤樓是一座建于20世紀40年代的磚混結構二進二層兩橫四合院式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筑;純厚樓是一座建于1946年的磚木結構二進二層杠樓式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筑;達夫樓則是建于民國初年的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客家圍樓。設計人員在對博物館進行整體規劃時,因地制宜,對這幾座客家民宅進行原貌修復、改造利用,將先勤樓改造為大學校長館、純厚樓改造為將軍館、達夫樓改造為客家匾額館,成為各具特色的分館。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博物館選址布局的難題,還巧妙盤活了原有的文化資源,讓客家民宅變身超大“展品”,輔助主館客家博物館發揮其在整體性博物館中的樞紐功能。
從城市建設層面來說,博物館不應該單純是外地游客領略城市文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應該成為本地市民文化休閑的主要場所之一。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需求,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公園式博物館應運而生。“休閑”和“慢”是梅州這座城市的主旋律,因此,自籌建以來,中國客家博物館就和梅州這座城市同氣相求,提出“園中有館、館園共建”的設計理念,勇于打破傳統的博物館模式,與城市公園相結合,構建公園式博物館。游客既可以在博物館內享受精神文化大餐,又能在館區外宜人的環境中休閑消遣,感受客家人文氣息。
(二)以城市文化內涵為支撐設計博物館建筑
我們說,一個成功的博物館建筑是城市文化設施的標志性建筑。這是因為,博物館建筑里面包含了城市其他建筑所無法具備的文化內涵,而文化因子的滲透又使得博物館建筑具有極大的象征性,因而更容易引起大眾的關注,成為一個城市最顯著的文化符號。
正因為如此,博物館建筑只有以城市文化內涵為支撐,實現外在造型與內涵文化的有機結合,才能算是成功的。中國客家博物館的建筑不僅在造型上具有客家特色,還蘊含有深厚的客家特色文化內涵,如中國客家博物館的外大門,由客家土樓的圓頂、客家水井、葉選平題字“中國客家博物館”等元素構成。大門內圈采用的是象征客家土樓的圓柱形墻面,外圈是通透的圍廊,內外圈組合在一起,寓意梅州客家與閩粵贛、海內外客屬地區實為同心圓,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在圓筒墻的中心,設置了一口水井,代表客家文化之源,告誡后人要“飲水思源”,同時隱喻客家先賢黃遵憲先生飲客家水而放眼世界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氣魄。
由于其高度的象征性,中國客家博物館建筑形象被作為梅州城市形象的一個縮影,為眾多媒體如電視臺、報刊雜志等反復采用。
(三)以專題展覽的形式解讀城市文化
中國客家博物館在對外宣傳和展示時,將客家文化資源貫穿在展覽中。如《客家》主題展覽,分“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客家騰飛”五部分,以專題展覽的形式對客家淵源、客家風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內容進行解讀。展覽以梅州為原點,向閩粵贛、海內外客屬地區輻射,突出梅州“世界客都”的地位。
被中外建筑學界稱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的圍龍屋,在客屬地區均有分布,而又廣泛分布于梅州市8個縣(市、區),因此,在設計展覽時,就以梅州地區圍龍屋為展示的重點。如在“地標圍屋”展廳擺放的重達數千斤的木梁架,是從梅州客家老民居中拆下來的,梁架旁邊配以客家人建房時用石灰、黃泥、糯米飯夯成的三合土墻實物,兩者相映成趣;梁架的對面則是由梅州客家鄉村建筑師制作的一個巨大的三圍圍龍屋模型。通過這些實物與模型,觀眾可以對梅州客家建筑有一個比較直觀的感受,再加上展板的文字介紹,觀眾還可以進一步了解到客家奇妙的建筑設計和精湛的建筑技巧,以及其他客家地區圍龍屋的具體情況。
從長遠來看,博物館要想擴大影響力和輻射力,僅僅依靠游客“走進來感受”是不夠的,還應該促使自身“走出去宣傳”。在日常運行中,中國客家博物館高度重視對客家文化的宣傳和社會教育,并逐漸探索出館校合作、開發博物館旅游等方式,合理利用“他媒體”和“自媒體”平臺,讓客家文化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熱愛。
(一)館校合作
館校合作是中國客博物館積極走出博物館、宣傳客家文化的一種嘗試。2012年,中國客家博物館與梅縣新城中心小學達成合作協議,到學校舉辦客家文化講座和客家文化巡展,向學校師生普及客家文化的相關知識;此后幾年,又與華南農業大學、梅縣職業技術學校等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免費進行博物館講解、客家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培訓,考核合格后成為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
同時,為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從2015年始,中國客家博物館每年免費招募一批“小小講解員”,對其進行形體、語音和講解等方面的培訓,并讓其走上“工作崗位”為廣大觀眾講解。這不僅讓觀眾收獲了獨特的參觀體驗,還極大地激發了小學生對客家文化的興趣和傳承客家文化的使命感。
通過資源整合,不僅促進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而且更好地宣傳了客家文化這一珍貴文化遺產,讓客家文化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得到更多的關注與保護。
(二)運用“他媒體”和“自媒體”平臺②
為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了解客家文化,中國客家博物館還充分利用“他媒體”(電視、電臺、報刊等)以及“自媒體”(網站、微信等)平臺向大眾傳播客家文化。
在“他媒體”方面,與梅州日報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梅州編輯部、梅州電視臺、梅州廣播電臺等建立了合作關系,對博物館動態進行實時報道和宣傳,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據粗略統計,截至2016年6月,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華人世界、臺灣東森亞洲電視、梅州廣播電視臺等電視媒體播放客家博物館宣傳片、專題片或制作專題廣播電視節目50余次;在《中國文化報》《中國文物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梅州日報》等報刊刊登專題報道文章300多篇。
在“自媒體”方面,中國客家博物館開設了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并在各展廳配備觸摸屏電腦,并安排專人負責管理和維護,內容更新及時,觀眾可隨時查看博物館相關動態、了解客家文化相關知識。另外,定期出版館刊《客家文博》,并向國內外各相關單位、海內外客屬華僑華人及熱愛客家文化的讀者免費贈閱。由于《客家文博》擁有正式出版刊號,且已成為“中國知網”、超星域出版、維普等數據庫的全文收錄刊物,因此《客家文博》逐漸成為文博工作者、大學教授、研究生等發表學術論見的重要平臺。
通過運用“他媒體”和“自媒體”平臺,中國客家博物館不僅為梅州客家文化的宣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無形中也提升了梅州的城市形象,提高了梅州的知名度。
(三)開發博物館旅游
博物館作為文化旅游產品之一,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觀博物館是游客了解城市文化的最便利的途徑,也是人們感知城市形象的一個最直觀的方式。因此,博物館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發博物館旅游,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和旅游形象。
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著重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而中國客家博物館高度濃縮了梅州的城市文化底蘊,是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旅游產品,自然成為梅州重點打造的旅游景點與文化地標。為使博物館的旅游價值得到最大發揮,在旅游開發上,中國客家博物館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加強與旅游部門、政府部門的溝通,擴大輻射力
利用梅州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創建廣東文化旅游特色區和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實驗區的大好背景,與政府部門攜手,大力推廣博物館在旅游方面的優勢。同時,做好各參觀旅行社、公務團體、社會團體的講解接待,確保講解質量。現中國客家博物館已被納入客家文化之旅線路、梅州“十八景”之一、自駕游推薦路線等,是游客來梅州旅游的必經之地。
2、與梅州地區特色產業合作,發揮博物館旅游效應
博物館與企業合作是一個雙贏的方式,博物館能夠給企業提供文化支撐,反過來,博物館又能通過企業實現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11年,中國客家博物館與客家特色企業合作成立游客服務中心,開發具有客家特色的文化產品,如客家話學習讀物、客家竹木制品、客家服飾、客家土特產、圍龍屋模型等。游客參觀完博物館,將這些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帶回家,不僅能拉近游客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更重要的是,把對客家文化的認同也一并帶給了身邊的人,使博物館的旅游效益得到充分發揮。正所謂“觀眾帶走一件文創產品,就是博物館文化價值和影響力的一次成功輸出”。③
綜上所述,中國客家博物館在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客家文化資源,有效地促進了梅州的城市文化建設,并把城市公園建設、古民居保護結合在一起,將客家傳統文化的展示與休閑娛樂結合在一起,對彰顯梅州的城市文化形象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注釋:
①陳尚榮、張可.博物館文化資源與城市形象傳播以南京市調查為例[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6):2.
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劉瑞琳將媒體分為“他媒體”“自媒體”,前者指媒體從業者為他人制作的媒體,后者指大家都可以制作的媒體。
③張磊.用什么紀念品把博物館珍藏[N].杭州日報,2015-7-3.
[1]陳淳.從現代主題公園模式探討中山艦旅游區(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思路[J].中國博物館,2008.
[2]廣東客家博物館盡顯客家文化“高峰”[N].南方日報,2008-4-8.
[3]徐湖平.博物館與城市形象[J].南通大學學報,2005(21/4).
[4]李志勇.地方博物館應有效利用和結合當地文化資源以臺灣蘭陽博物館為例[J].博物館新論,2013.
2015-10-28
溫冰,女,廣東梅州人,任職于中國客家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博物館學、客家方言與文化。
*本文系2015年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年會研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