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雨
(河北省武強縣地方志辦公室,河北武強,053300)
志書章節條目體式的探索與實踐
張鳳雨
(河北省武強縣地方志辦公室,河北武強,053300)
目前第二輪志書編修,章節體與條目體相結合的體例結構已經比較普遍,但在二者的結合上呈現一種錯綜復雜的狀況,使之結合效果不能盡情發揮。章節體與條目體結合的最主要意義,在于取章節體的著述性優點和條目體資料性優點,實現體例結構的取長補短。以編章節目條目5個層級為基本框架,內容層級少的事物門類及篇章為編章節條目4個層級;以條目為最底層寫作單元;并且全書正文統一這種格局;條目名稱以變體字空一字與正文相連。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志書著述性與資料性的統一。
志書;章節體;條目體;結合
第二輪修志以來,許多志書采用了章節體與條目體相結合的體例結構。但在章節體與條目體的結合上,存在著形式不同、層級混亂、錯綜復雜、盲目隨意的狀況,致使二者的結合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科學嚴謹的程度。究竟如何做到兩種體例有機的結合,形成更加適合“資料性文獻”的體例結構,是志書采用章節體與條目體相結合體例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一)章節體的基本特征
章節體“可理解為篇章節目體的簡稱,而不是主張以章為志書的最高層次”[1]梁濱久.志書章節體與條目體的融合.中國地方志,2008年第10期.,是指志書采用編(篇)章節目子目孫目等這樣一個系列結構。它最顯著的優點特征是適用于著述性,具體表現為:一是層級清晰,秩序井然;二是邏輯性強,有利形成整體;三是層層統屬逐步擴展,各層級(或大部層級)有過渡鋪墊文字,有益于志書著述性;四是有利于記述清楚事物的內在邏輯性、系統性和興衰起伏的規律性。不足之處主要是體現資料性不充分。志書以保存資料見長,而章節體結構志書,縱向層級一般為編(篇)章節目4個層級,還有的到子目孫目5~6個層級,而實際上許多篇章到節或目為止,形成到節或目最廣泛,目及以下有很大程度的收縮,形成上齊下不齊和兩頭尖、中間寬狀況。其中有的是事物內容有深淺、廣狹的區別和篇目層級差別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編纂者掌握上的差異。由此出現底層結構參差不齊,形成中間層級資料臃腫、深層級資料不夠狀況,直接影響志書資料性功能的發揮。
(二)條目體的基本特征
歷史上志書編纂體例并不存在“條目體”之說,所謂條目體應為綱目體,類似于條目體結構形式,如《大元一統志》《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明清許多省通志及州府縣志也采用這種體例。第二輪志書仍有采用這種體例的,如《欒城縣志(1993~2005)》等。綱目體志書從篇目到內容大多分為四個層級(也有5個層級的),“一級為欄目,二級為類目,三級為分目,四級為條目。”[1]劉朗:《志書章節體與條目體的比較研究》,《中國地方志》2007年第9期.新編年鑒也屬于這種體例結構。其主要特征是條目分類、條目類型基本相同,文體與寫法也基本一致,所以被人們稱之為“條目體”。這種體式結構的優點:一是以條目為基本內容單位和寫作單位,資料性強,信息含量高,與志書資料性要求相一致;二是條目取舍和編寫具有靈活性、獨立性,適應事物的復雜性、多樣化,條目體能較好地記述和反映;三是便于檢索,可將所有條目題目納入檢索系統中。不足之處:一是條目之上層層虛設,條目體層級和條目間分別沒有綜述或綜合性文字的過渡鋪墊,嚴重傷害志書的著述性;二是結構松散,事物間有機聯系不夠緊密,整體性不強;三是條目體的各個層級以字體字號相區別,遠不如章節體的排列序號醒目直觀,不方便閱讀。
(三)志書章節體與條目體相結合的意義
志書也是一種著述,它是經過編者對原始資料的取舍、加工、歸納、整理后完成的;同時資料性是志書的首要屬性,是地方志書一切屬性的基礎。章節體與條目體的結合與運用,即整體框架為章節體,取其結構嚴謹、著述性強的優點;結合利用條目體資料性強的長處,補其章節體資料性弱、條目體著述性差的缺點。在資料性和著述性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情況下,達到著述性與資料性的統一。
雖然許多地方志工作者認為章節體與條目體相結合有許多好處,都在積極探索二者結合的方式方法,但從目前出版部分章節條目體志書看,有的堅持了一定的原則或方法,但不一定科學;有的在二者結合上雜亂無章,五花八門,沒有什么原則與規律。
(一)編章節目與編章節目條目體
以編(篇)章節目為基本框架,目以下根據內容需要,或設或不設條目,不一概而論。如《富寧縣志(1990~2010)》第二章“交通”章下設“公路”“水路”“鐵路”“交通設施”4節,其中“公路”一節下設“衡昆高速公路富寧段”“國道323線富寧段”“省道”“縣鄉道”“鄉村公路”“村村公路”等目,其中“衡昆高速公路富寧段”“國道323線富寧段”“鄉村公路”“村村公路”等目,內容單一,目中記述即可完成,以目為基本單位記述;而“省道”3條、“縣鄉道”15條,則各設條目記述。[2]農應忠:《章節條目體結合形式分析及運用》,《廣西地方志》2014年第3期.
(二)編章節目子目條目體
章節條目體的結合完全按志書結構層級劃分,條目一律出現在孫目層級。如《平泉縣志(1993~2005)》第十一編“第三產業”第三章“銀行業”第五節“銀行業務”第三目“工商行業務”第二子目“貸款”其下設“工業貸款”“商業貸款”“技術改造貸款”“住房貸款”“清理不良貸款”5個條目。其他無孫目層級內容的篇章門類或到節,或到目,或到子目,一律不采用條目形式。
(三)章節體與編章節目條目體
章節條目體的結合完全按志書結構層級劃分,條目一律出現在子目層級。如《濱州地區志(1979~2000)》第十三編“工業”第八章“石油工業”第二節“開發”第一目“開發隊伍”下設“勝利石油管理局濱南采油廠”等8個條目。其他無子目層級內容的篇章門類或到節,或到目,一律不采用條目形式。
(四)條目分別出現在節、目、子目之下或不設
條目分別出現在節下、目下、子目下,還有些篇章根據內容記述需要而不設條目。這類條目體內容比較豐富,卻也不是章節條目體全面結合。如《衡水市志》第四編“城鄉建設”第七章“縣城與縣級市城區建設”第一節“冀州市城區”下設“規劃”“建設”兩個條目;第五編“基礎設施”第一章“鐵路”第一節“線路”第一目“國家干線”下設“石德線”“京九線”等條目;同編第二章“公路”第一節“線路”第二目“現代道路”第一子目“國道”下設“307線衡水段”“106線衡水段”等條目;而第一編“政區建制”第三章“行政區劃”第一節“中華民國時期”第一目“衡水縣”等十一個目,未設條目。
根據管線縱剖面圖,擬在樁號2+769.16處設置1個雙向調壓井,直徑為25 m,高為17 m,初始液面高度14.32 m。在樁號0+892.25處設置一個單向調壓井,直徑為6 m,高為10 m,液面高8 m。事故停泵后,泵出口閥的關閉規律為兩階段關閥:0~11.7秒關80%,11.7~90秒全部關閉。
(五)在條目中又下設子目
形成條目在中間。如《藁城縣志(1986~2005)》第二編“自然環境”第三章“土壤植被”第一節“土壤”第二目“土壤分布”第一條目“土壤稱帶狀分布”,其下設“1.褐土帶”“2.潮土帶”“3.滹沱河”等3個子目。這種情況在第二輪志書中時常見到。
(六)章節體、章節條目體并用
在一部志書中,有的部類是章節體,有的部類是章節條目結合體。如《正定縣志(1986~2005)》第三十一章“第一產業”等為章節目子目孫目體;而第三十三章“第三產業”等為章節目子目條目體。
(七)章節體與條目體不是全面結合
從所見30余部第二輪志書章節體與條目體結合情況看,或多或少都是部分結合部分不結合。以節層級及其以下結構為例,大體有四種情況:一是節下一段綜合記述文字,既無目層級又無條目層級;二是節下為目,并到此為止,再下沒有層級設置;三是節下設目,或再設子目,再下為條目;四是節下設條目。從總的情況看,名為章節條目體結合的志書,沒有條目的篇章或多或少,幾乎沒有一部志書全部篇章是章節條目體相結合的志書,或二者結合體例貫穿整部志書正文,形成部分篇章是章節條目結合體例,部分篇章仍是章節體,因此失去了結合的意義或使志書資料性發揮不夠。
第二輪修志以來,有些志書雖然采用了所謂的章節條目結合體,但實際上并沒有解決好二者結合的問題。筆者在參與編修《武強縣志(1988~2007)》中,也采用了這種體例結構形式,并基于上述認識和考慮,力圖較好地解決二者結合的問題,在編寫中堅持了以下幾點:
(一)以編章節目條目5個層級或編章節條目4個層級為基本框架
以中篇體志書為例。從目前出版部分志書看,有的篇章結構到節為止,形成編章節3個層級,有的到目(或條目)為4個層級,有的到子目(或條目)為5個層級,有的到孫目(或條目)為6個層級。根據市縣志書一般記述事物深度和廣度的需要情況看,出現有三種狀況:一是到節結構層級太少,沒有展開,資料浮淺,形成概括性平面化記述;二是到孫目層級太深,記述的多是過細的資料,超過了志書整體內容的記述深度;三是志書的結構層級多少固然有事物內容、篇章結構的關系,但也不乏組織編排上的因素。如從專業內容記述上說,農業篇比工業篇復雜,應多一個層級;從篇章結構上說,一般獨立門類的編,因是從編開始,應少一個層級,而合并門類的編是從章開始的,應往下多一個層級。但掌握在節下或目下(4~5個層級)為條目,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
(二)以條目為記述單元,占據在各個篇章的最底層
以條目層級為志書篇目結構的最小單元,是橫排門類的最后一個層級,也是志書的基礎組成單位。表現為所記述地情事物的發展階段和矛盾的各個側面的最小方面、單位。它是志書篇目“綱舉目張”至范圍最大、層次最深的底線,是志書內容的“塔”底,志書“資料性文獻”的核心。
(三)條目體格式問題
一是各條目要有一個準確簡明、醒目樸實的標題;二是條目名稱采用變體字或黑體字,后錯一字格書寫正文,這樣既醒目又緊湊;三是不用【】表示,“條目加方括號,是辭書、年鑒、百科全書等工具書的傳統格式。新方志無論是哪種體式條目都可以不加方括號,這樣以示新方志的條目與辭書、年鑒、百科全書中的條目在書寫格式上的區別”。[1]于平天:一部以全新面貌問世的志書——品評〈豐寧滿族自治縣(1941~2000)〉》,《中國地方志》2006年第10期.四是不能再加冒號,已經變體字了,無需兩種形式表示;五是條目名稱不必單獨占一行。
(四)《武強縣志(1988~2007)》的篇章結構
筆者參與編修《武強縣志(1988~2007)》目前已完成評審稿。中篇章節條目體結構,24編、111章、342節、1368目、5208個條目,總計120萬字。基于上述認識和想法,在體例結構上:一是除卷首概述外,于64個門類的編或章設置了綜述。二是絕大部分章節目下層層設置綜合性文字,分別綜述概括其題目包含內容。三是保障條目層級的基礎地位,堅持在這個層級上橫分細目到位,將綜合內容的具體事物盡量設條立目歸屬到條目層級記述。四是保證志書結構、內容的“塔”形狀態。由高至低、由淺入深形成逐步擴大、深入狀態。其中綜述層級5萬字(卷首概述8000字,門類綜述每篇平均800字),占志書總數的4%;綜合層級35萬字占29%;條目層級60萬字占50%;附件層級20萬字占17%。五是事物內容較簡單和對于篇目層級少的專業門類保留兩頭減掉中間層級,在節下不設目,直接出條目。
總之,章節體與條目體相結合,既加強了志書的宏觀調控,保障了志體必要的邏輯嚴謹,同時強調條目信息的價值、含金量的覆蓋面。上述情況是我們在第二輪志書編修實踐中的探索與嘗試,不足與欠科學之處難免。意在拋磚引玉,使之在此基礎上會有更科學的研究成果,使志書質量不斷提高。
K29
B
1003-434X(2016)05-0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