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廣西書院鉤沉(一)

2016-02-02 17:18:28鄧敏杰鄧韜
廣西地方志 2016年5期

鄧敏杰,鄧韜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西南寧530007;2.廣西人民出版社,廣西南寧530021)

廣西書院鉤沉(一)

鄧敏杰1,鄧韜2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西南寧530007;2.廣西人民出版社,廣西南寧530021)

中國書院肇姶于唐,初盛于宋,首挫于元,復興于明清,終結于清末民初。廣西書院起于宋,命運類同全國,惟書院與官學在廣西彼此消長,持續流芳逾千年,共同書寫廣西鄉土教化和國學文脈的源遠流長。作者通過實地踏勘、稽考古今史志文獻和參照近人考辯,還原了歷史上廣西300余所書院的興廢始末和發展脈絡,盡可能確認其源流因革,力求正本清源,銘記信史。

廣西;書院;通考

一、追尋漸行漸遠的傳統文脈

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始創于唐代,初盛于宋代。書院初為民辦學館,主要由富室、學者自行籌款開辦,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宋太宗時賜石鼓書院額,真宗時賜應天書院、岳麓書院額。皇帝賜額于書院,表示朝廷對書院教育的重視與提倡,因而得到推廣。

廣西有據可查的書院始于晚唐北宋,具體創辦時間不詳的曹公書院,即為祭祀晚唐著名詩人曹鄴所建,當為廣西最早創建書院之一①《桂林通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頁)認為“桂林的書院教育興起于唐末”,但未進一步詳述。遍查廣西數百所書院,唯一可溯及唐末的書院,唯有曹公書院。。景德二年(1005)創建的漓江書院,舊址位于今興安縣城[1]張運昭修,蔣方正纂.興安縣志[M].道光十四年刻本.,當是受北宋全國書院盛極一時之影響,開始傳播理學。另有一說認為廣西的書院始建于南宋[2]廣西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李彥福,雷堅.廣西書院[M].廣西社會科學,1986(4);廣西通志·教育志[M].。南宋相繼在今廣西境內建立書院11所②陳業強在《廣西書院研究》中稱有12所(《廣西地方志》2004年第2期),《廣西大百科全書》稱有10所,《廣西通志·教育志》記載為9所。,其中清湘書院、宣成書院均獲理宗皇帝御賜書院匾額。全國各地書院獲此殊榮者僅19所,說明廣西書院已在全國占有一定地位。與此相應的書院組織制度也日臻完善,影響擴大。宋代廣西考中進士(文科)的共有279人(含特奏名、恩賜),遠遠多于唐代的12名進士,與書院的興盛密切相關。

元代廣西除了重建太極書院為璜溪書院外,未新建一所書院。這與元代廣西一直動蕩不安,無暇顧及教育等社會事業有關。書院沉寂反映了元代廣西教育之不興,而考中進士(文科)者僅為10人,只是宋代的零頭。

大體而言,廣西書院教育自元代轉入低谷,一直延續到明洪武初年至成化初年的一百多年間。明初幾位皇帝把教育的重點放在興辦官學和提倡科舉方面,儒家學者多被吸收到官學講學,一般士子也因官學待遇優厚、科舉尊崇,對私人教學的書院頗為淡漠。直到成化年間,統治階級出于統治需要,特別是“破心中賊”的倡導者王守仁(別號王陽明)身體力行,復古興修書院。王陽明作為明王朝的重要官員,在鎮壓廣西少數民族起義,為封建統治者“破山中之賊”后,到處設書院講學,宣揚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學說,“宣揚至仁,誕敷文德”,力主“破心中賊”,開啟書院從始為士子治學或“學而優則仕”向兼顧鄉村啟蒙教化轉變。王陽明治民的“文武兩手”深得統治者贊賞,加上他率先垂范,熱心辦書院講學,廣西書院教育因此得以復興,逐步進入繁榮期,書院數量達到70所①陳業強在《廣西書院研究》中稱明代廣西建有書院74所(《廣西地方志》2004年第2期),李彥福稱明代廣西建有書院64所,此處采納《廣西大百科全書》中的說法。,約占明代全國書院l200多所的5.8%。其中,最能體現王陽明書院教育理念的,就是他親自創辦于今南寧市興寧區北寧街11號的敷文書院。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以兩廣總督兼巡撫的身份來到廣西鎮壓思恩、田州和大藤峽的少數民族起義。并從鞏固明王朝統治,從根本上消除人民反抗思想的“長治久安”著想,認為“破山中之賊”后要“破心中賊”,必須通過興教育、施文德來感化。于是他首創敷文書院。盡管其興建敷文書院的動機還有待商榷,但該書院的創立,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寧一帶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地方人才,同時引領廣西書院從宋代囿于桂北地區逐漸向桂中、桂南、桂東發展。此后一個時期,以其別號命名的書院不僅在廣西而且在其他省份方興未艾,篤信“文能換骨余無法,學到尋源自不疑”(貴州省修水縣城北龍岡山王守仁創建的陽明書院對聯)。僅今南寧所轄武鳴區和隆安縣,就先后創建3所“陽明書院”。更重要的是,王守仁在倡導書院文明教化的同時,強調敷文書院要顧及有關科舉的課程,把書院教育與科舉制度掛鉤,讓地方學者有中舉做官的途徑。這一思想對廣西地方人才的成長顯然起到了助推作用。據史志記載,明朝278年間,宣化(今邕寧)有舉人258人。若分前后兩期考察,前期由洪武至嘉靖七年,161年間宣化有120個舉人;后期由嘉靖八年到崇禎年間,115年間出產舉人138人。進而言之,明代廣西考中進士(文科)239人(含恩賜),另考中舉人(鄉試文科)5098人[1]黎精華.廣西科舉史話[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已從元代以來的衰頹中復興。盡管這些人才不全出于書院,但也不能說與書院復興無關。王守仁書院教育影響之大,可從其死后地方官紳在敷文書院內建立“王文成公祠”窺見一斑。

清初廣西書院發展類似元朝,在當局對書院采取抑制政策,“不許別創書院”的大環境下,康熙至雍正年間,廣西仍新建書院逾10所。隨著朝廷書院禁令逐漸放開,使得廣西書院創設日漸遍及府州縣乃至少數民族地區。據各省地方志統計,清朝全國共有書院l900多所,而廣西書院有221所②李彥福稱有183所,陳業強稱有258所。此處采納《廣西大百科全書》中的說法。,其中興復前代16所,新建205所。這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無疑是大有裨益的。清廷對書院由禁止而變為提倡,在諭令各省建立書院的同時,明令所設書院皆由封疆大吏控制,由政府撥給經費,重視“讀書應舉”。這種變“堵”為“疏”的舉措實為招安之計,目的是將以往民間聚閑和由民間主導自由講學的書院變為科舉必需的“八股文”訓練場,并逐漸納入官學軌道,嚴加控制,最后以官學取而代之。光緒二十八年(1902),朝廷下令改書院為學堂,終結了書香飄千年的書院文脈傳承。有清一代,廣西考中進士(文科)587人(含恩賜),以及文科鄉試中試舉人5075人。及至民國時期新建的2所書院,恰似回光返照,投射下書院名存實亡的歷史印記。

1000年來,廣西迄今仍有名有據可尋的書院相繼建有326所①重建更名的同一書院按1所計。另有專家統計廣西歷代先后共建347所書院。《廣西大百科全書》中僅“清代廣西書院分布表”即統計各市縣共有356所書院。,分屬涼亭休閑書院、商業會館書院、祀廟書院、教學書院四類,其中以教學書院居多。至2000年,已有12個書院列入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以自由講學、自由擇師、自由探討為特點的教育書院,重立志篤學,重倫理道德教育,重踐履躬行,重學問思辨,重啟發誘導,重因材施教,重自學、自求、自得等。其在廣西盛行,大致有以下幾個關鍵節點。一是公私辦學,始于宋而終于清末民初,總督、巡撫、知州、知縣甚至鄉賢、民婦均捐資辦書院,可見層層重視教育。特別是民辦事業順民意、聚民智、得民心。二是在教育資源稀缺的年代,書院既是科舉教學之需,更是鄉土教育、傳承鄉土文明的載體,是最接地氣、最受老百姓喜愛的基礎教育之一。三是書院可能是廣西乃是中國歷史上“公益教育”的先聲,開了免費教育之先河。廣西教學類書院大多無國家財政撥款,而能長期辦下來,主要靠自籌經費辦學,許多官員帶頭捐資,紳士、民眾也紛紛跟上,解決了書院的建置費和日常運作經費。除了南陽書院有收學費的記載,其他均未有收學費的記載,是純粹免費的教育。四是書院屬于民辦民管的教育模式,包括民主倡導興修、類似財務公開的功德碑、各類收支明細甚至公開入志、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等。五是歷代書院成為傳導社會正能量的主要載體,從最先為紀念先賢圣哲、端正風俗和從事教化而建,到教導學子自愛、辨志、務實、尚賢、敦本、持謙等立德、立言、立行等基礎教育、鄉土教育乃至愛國主義教育,無不透出教人從善、教化規制的正能量。即使后期被“官化”為精英教育和應試訓練,也是當時的政治所需。因此,書院幾乎成為“入仕為官、出仕為民”的清官無功利辦學助學的首選,其風范足以垂范警世。

曹公書院是后人為紀念晚唐著名詩人、祠部郎中曹鄴而建,位于其故宅處。嘉慶《廣西通志》卷133雖然記載曹公書院具體創建時間不詳,但卻明確指出先建有書院,后改為慈光寺(亦稱城北寺)。明洪武初“復建書院于寺內,成化七年知縣楊綱以寺入書院,久廢”。舊址在今陽朔縣城城北路中段、天峨山南麓,即今陽朔縣圖書館至陽朔鎮小學一帶,背靠曹鄴讀書巖。明洪武元年(1368)在寺內重修書院,后為寺廟侵占。正統年間(1436—1449)又劃寺廟土地三分之一重建書院。成化七年(1471),陽朔知縣楊綱撤寺,全改為書院,后毀。清道光十六年(1836)知縣吳德征倡捐集資重建書院講壇兩楹,書舍42間,吳德征自為山長,并改名“壽陽書院”,購置學田數百畝,年收租合計銀圓1000余元,全部作為山長薪金和學生考課獎賞及生活費。在重建書院的同時,還在陽朔城東門即青陽門上建幟江樓②1982年修筑濱江路時,為保留這座古城門,將其東移6米,臨近漓江,用原材料照原樣修復,并在門上重建幟江樓,再現古城門遺風,成為陽朔縣城重要的景觀。。光緒三十一年(1905),書院改為壽陽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春又改為縣立高等小學校。解放后相繼改稱壽陽高等小學堂、縣立高等小學校、陽朔模范小學、碧蓮鄉中心校、碧蓮鄉表證中心校、城廂中心校、城關小學,1966年改稱陽朔鎮小學至今。

書院設山長1人,主持院內講席。選拔縣內私塾中成績優秀的學生來就讀。生童在書院讀書一律免費,并供給伙食費等。書院以培養生童為宗旨,以“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作為教材,作文推行“八股”,楷書、策問、試帖詩都當作基本功練習。壽陽書院不僅是本縣生童學習的場所,也曾作為每屆縣試頭兩場的考棚。光緒年間(1875—1908),曾任貴州省普安、定安等縣知縣的陽朔進士覃夢榕,在丁憂回家期間,出任壽陽書院山長。因他對于天文歷數、山水地理很有研究,擅長詩詞,著有《地理辟謬》及詩文集數種,使書院成為清末陽朔最有聲望的講席,以博學著稱。清人顏嗣徽題壽陽書院對聯:“科名開自大中,更期繼起有人,議謚當如祠部直;山水甲于天下,何幸宦游到此,論文因悟史遷奇。”清代余應松題講堂對聯:“文筆聳層霄,愛此間對萬壑縈回,教化由來先黨序;書樓崇講席,愿多士做千秋事業,顯揚不僅為科名。”

曹公書院可能是廣西最早創辦的書院,時間大約在唐末宋初。但《陽朔縣志》未記曹公書院,僅記載清道光十六年(1836)知縣吳德征倡捐集資重建壽陽書院。那么重建之前的書院究竟為何名,何時建,又何時廢?《廣西通志·教育志》先記載為洪武初建壽陽書院,后又記載“道光十七年(1837)知縣吳德征捐資倡建,訂有《書院善后事宜條約十則》。后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堂”。如此記法,初建、倡建可以指兩個,若指一個則自相矛盾。遍查廣西數百所書院,唯一可溯及唐末的書院,唯有曹公書院①《桂林通史》稱“桂林的書院教育興起于唐末”,惜未進一步詳述。。

二、承接兩宋文明巔峰

有學人認定,古老的中華文明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兩次繁榮的巔峰,一次是春秋戰國時期,一次為兩宋時期。不發達、后發展的廣西,除了史志、考古專家憑借古籍舊志和遺址發掘有所認識,一般人很難感受到第一次文明巔峰對于廣西的直接影響。值得慶幸的是,暗合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第二個巔峰的宋朝文化,以書院的零距離創制,讓后人得以管中窺豹,直接領略感受文明古風是如何興衍八桂,澤惠后學。

在廣西千余年書院史上,先后興辦的教學、祭祀、休閑、商業會館四種主要書院中,宋朝所建11所書院就包括了三種書院類型,即教學書院——漓江書院、祭祀書院——勾漏書院、休閑書院——駕鶴書院。其中漓江書院地處古代南北交通大動脈的靈渠之畔,不僅是古代興安的教學場所,更是南來北往的文人雅士談經論道、題詩作賦的重要場所。勾漏書院最初是為祭拜先賢吳仕美而建,但其功能有如柳宗元《監祭使壁記》所載:“圣人之于祭祀,非必神之也,蓋亦附之教也。”這種初供祭祀,后來逐步演變為教化或教育場所的書院,在明清亦有傳承。駕鶴書院是廣西較早創建又唯一傳承至今的書院。清湘書院是廣西最先榮獲帝王(即宋理宗)題賜書院匾額的書院。

與唐宋時期全國書院初始主要供學人攻讀、參加科舉考試不同,廣西書院創辦的初衷似乎并非圖“學而優則仕”,更多地是為倡導崇文禮賢,培植啟蒙文化,促進鄉村教化。其間不乏文人雅客談經論道、題詩作賦的重要場所。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范成大、張孝祥等均曾在漓江書院講學或題詞。曾任宋朝宰相的吳敏、汪伯彥、王安中三人筑茅亭,草創駕鶴書院,初始只為閑暇時“觀書論詩”,因此這類書院又稱涼亭書院,后多演變為宦游士人觀光品茗的雅居。而祭祀書院不外乎使人“見賢思齊”,最直觀表達古代鄉土社會的普世教化觀。無論屬于何種書院,都與一方水土和一地人文息息相關,是一種最接地氣、最親民的書卷文化傳承。

(一)漓江書院

坐落在興安縣古靈渠畔,創辦于宋景德二年(1005),至今千年有余,是迄今為止有據可查的廣西歷史上最早創辦的書院。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縣楊仲興將書院遷至縣城岳王臺(今興安縣人民政府大院左側信訪辦至縣審計局一帶,坐東向西,遠晀狀元山),此時該書院常有學員50多人。道光年間,興安籍翰林院庶吉士蔣方正親任山長,并纂《興安縣志》。光緒三十三年(1907),漓江書院停辦。由于漓江書院位于古代南北交通大動脈靈渠之畔,因此它不僅是古代興安有名的學堂,更是南來北往的文人雅士談經論道、題詩作賦的重要場所,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范成大、張孝祥等均曾在書院講學或題詞。僅在宋代,就培養了參知政事唐介、唐則等120余位進士和20多位舉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興安的科舉人才也多出產于此。除了興安的漓江書院,廣西歷史上還有設于桂林文昌門外的漓江書院,系明朝天啟年間廣西督學曹學佺修建,后廢。

(二)勾漏書院

宋紹興元年(1131)由容州士民共同修建,以祭祀宋朝安撫機宜吳元美,后改為州學。舊址在今容縣人民政府東側,緊靠容縣人民會堂。這是廣西最早祭拜先賢的書院,當然其后更多發揮教化的作用。勾漏書院雖早已淡出人們的記憶,但其文脈卻有意無意地被傳承著。

(三)駕鶴書院

紹興二年(1132),由宋朝曾任宰相的吳敏、汪伯彥、王安中創建。舊址在今柳州市駕鶴山麓。初為茅亭,是“觀書論詩”之所,是廣西最早的休閑書院之一。幾經重建修茸,迄今仍為柳州市休閑旅游、訪古尋幽的好去處。

書院始創人之一的王安中(1075—1134),系宋朝官員,詩人。字履道,號初寮。中山曲陽(今屬河北)人。元符三年(1100)進士。徽宗時歷任翰林學士、尚書右丞。后任建雄軍節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1126—1127)初,貶象州安置,借寓于“扶疏堂”,與謝洪、謝澤兄弟談詩論文,題詠滿壁,撰有《象州上元》《居象州》等詩文。后奉命內徙道州(今湖南道縣),尋放歸。紹興初,復任左中大夫。紹興二年(1132)春,寓居于柳州,與吳敏、汪伯彥游訪石林佳處,筑三相亭,建駕鶴書院,觀書論詩,史稱“寓柳三相”。應天寧寺(靈泉寺)住持覺昕法師之請,撰《新殿記》,鐫刻于寺旁石壁,另有《詠羅池》《留題柳州甘氏娛文堂》《卜算子》《浣溪沙》《生查子》等詩詞,并書刻“駕鶴書院”“熊氏園竹里”摩崖。又游融州(今融水)老君洞,作《靈巖》詩。三年(1133)三月,經貴州(今貴港),游景祐寺(今南山寺),有題刻。在廣西期間,還撰有《桂州永寧寺釋迦院新殿記》《臨江仙·賀州劉師忠家隔簾聽琵琶》等。著有《初寮集》《初寮詞》。

(四)太極書院

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在今全州縣兩河鄉大田村南璜溪之濱,大田村進士鄧寧民創建太極書院。元至正七年(1347)修復,更名璜溪書院。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同治四年(1865)三度重修,到清末荒廢。現尚存孔子石刻畫像,執著地守護著璜溪書院。

(五)真仙書院

據明萬歷和清雍正《廣西通志》所載,始建于宋寧宗慶元年間(1195—1200)。一說始建于嘉定年間。系融州知州李興時創建,又名興文書院。舊址在今融水縣城附近真仙巖前。曾聘深公翔為山長,有講學活動,后廢。舊址尚存,然書院已無建筑遺存。

真仙書院不僅教學授徒,還吸引不少名人雅士流連駐足,至今還留存不少石刻,書香繾綣。所流傳的名聯佳作,也為人喜聞樂道。如真仙巖清風亭聯(馮鳴撰)“今古悠悠,清輝日月;乾坤莽莽,壯麗山川”。真仙巖聯(馮鳴撰)“好水好山,游目騁懷容嘯傲;如詩如畫,攜樽覽勝暢登臨”。香山聯(馮鳴撰)“鐘磬忘憂樂,砰亭讀盛衰”。老君洞聯“百幅詩文鐫兩壁,一泓秋水鎖雙橋”等。

(六)清湘書院

南宋嘉定八年(1215),全州知州林岜將柳開在城北柳山筑室訓讀士人之處改建為清湘書院。寶慶元年(1225),宋理宗御書賜額題名,與睢陽、岳麓、嵩陽、白鹿洞四大書院馳名于世。元明之際,一度名存實亡。明正德九年(1514),知州顧璘以興賢育才為首務,再度修建。直至明末,鼎盛一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修,改名柳山書院。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城西北另建學舍,恢復清湘書院原名。嘉慶年間,名儒蔣勵常還鄉,在此講學10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院址遷賓興局(今全州縣政府大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全州州立兩等小學堂。州境內進士大多出自清湘書院。1919年8月,在原清湘書院舊址(今全州縣城廣場)創辦全縣縣立初級中學,至1949年六遷校址,1951年改為全縣第一初級中學,1953年遷至湘山南麓,即今全州鎮桂黃中路62號,并改稱全州縣中學。1959年,更名為全州高級中學。

書院創始人柳開(947—1000),字仲涂,大名府(今屬河北省)人。宋太祖開寶六年(973)進士,北宋著名散文家、詩文,革新先驅者之一。柳開原名肩愈,以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繼承者自居。后改名開,要“開古圣賢之道”,“開今人之耳目”而“為其途”。柳開的文章力求“古其理高其意隨”“應變作制”,他提出的重道、致用、尊韓、反浮靡等觀點,對宋代的散文創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宋史》有《柳開傳》。

端拱元年(988),柳開任全州知州,因招撫當時全州西延洞(今屬資源縣)一帶抗官劫富的粟姓苗人,獲宋太宗賜錢三十萬。柳開用此賞錢在州城修建讀書堂一座,政事之余講學,訓讀士人。淳化元年(990),柳開離任,為紀念柳開,全州人將北山改名柳山,并稱讀書堂為“柳山讀書堂”。柳山與湘山、麒麟山連成一條巨龍,將州城北部圍繞。龍頭湘山,與對岸之圣禪山如二龍共飲羅江水。原書院內“寸月亭”為古清湘八景之一。嘉定八年(1215),知州林岜將讀書堂擴建為清湘書院。

清湘書院從創建到改為州立小學堂,歷時900余年,不少學者名流曾執教于此。據載,孔子五十四世孫思坦就曾任該院山長。同時,書院為全州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志士,明代全州籍首輔蔣冕、尚書蔣昇均出其門,晚清翰林趙炳麟也為“清湘弟子”。明清時期廣西鄉試,全州中舉人數名列廣西諸州縣第二。其中順治十四年(1657)清代廣西第一次鄉試,錄取的40名舉人中,全州獨占21名,中試者多為清湘學子。

(七)龍溪書院

宋嘉定八年(1215)創建,舊址位于今宜州市慶遠鎮。據傳北宋著名文學家、大書法家、詩人黃庭堅(號山谷道人)于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被貶到宜州羈管,次年病逝于宜州的南樓。宜州百姓敬仰黃山谷的高尚品德和淵博學問,修建山谷祠以志紀念。嘉定八年(1215)權知州事張自明在山谷祠后修建龍溪書院,與山谷祠連為一體。以州用余錢20萬興建書堂,延師課士,置田1600畝,以奉祀及養生徒。并收集黃庭堅在宜州的翰墨手跡于堂中。書院建成后數百年,迭遭變故,學田散失,屋宇僅剩山谷祠。明天順六年(1462),知府周一清、姜綰先后捐資重修,不久亦廢。嘉靖二年(1523)知府王顯高修葺。六年(1527)冬,知府葉藟在原址重修,題名龍溪書院,以白鹿洞學規揭示于堂,有生徒30人。八年(1529)春,始建巨坊于信道,匾題“黃山谷先生祠”。筑圍墻,建外門,匾題“龍溪書院”。后廢,僅存山谷祠。明末清初又毀于兵火。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官紳捐資在原址重建,收徒講學。五十七年(1718),知縣吳錫爵拆毀書院。乾隆十八年(1753),知府查禮捐資重修。此后100多年間,書院講堂、齋舍逐漸失修崩壞,只存山谷祠。1949年后,舊址曾作為河池地區衛生學校校址,后為廣西軸承廠。1978年5月,廣西軸承廠擴建職工宿舍時,將山谷祠拆掉。1986年,宜州市在會仙山南麓新建山谷祠。2005年,山谷祠重建一新。

(八)宣成書院

南宋景定三年(1262),知府兼經略使朱禩孫為紀念張栻、呂祖謙兩位大理學家,以張、呂謚號“宣”“成”為名創設宣成書院。初建于靜江府(今桂林)治北,有張呂二先生祠、藏奎閣、明新堂、齋舍等建筑,設祭器,學糧、經費俱備,規制完備,理宗賜“宣成書院”匾額,是南宋有名書院之一。宣成書院選招全省童生,以“時藝”為主要課程,優秀童生可以考秀才。元至元十四年(1277),書院毀于戰火。元貞二年(1296)、至正三年(1343)重修。明初,廢宣成書院,改為臨桂縣學。明正統五年(1440),復建宣成書院于縣學西。弘治十七年(1504),書院移建于府學、縣學之間,即今桂林市解放西路28號桂林中學西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書院又移建于府治南譙樓右線伯花園舊址,即今桂林市榕湖小學,改名華掌書院。雍正二年(1724),復名宣成書院。同治十年(1871),廣西巡撫康國器奏請御書“道德陶鈞”匾。書院專招童生,設正課生25名,額外正課生8名,附課生20名。正課生和額外正課生發給膏火費。書院設山長管理院務。清代歷任山長者有翰林3人、進士5人、舉人2人,其中臨桂縣籍7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裁撤宣成書院。三十一年(1905),院址改建為臨桂兩等小學堂。之后幾經易名,分別為桂林縣兩等小學、桂林縣第一小學、八桂鎮中心校、桂林市國民第一中心小學校、桂林師范附小、榕湖路小學。1989年改稱桂林市榕湖小學。

書院紀念的張栻(1133—1180),字敬夫,一作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抗金名將張浚之子。作為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與朱熹、呂祖謙齊名。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張栻任靜江知府、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有感于廣西比其他路更為凋瘁,他將施政的重點放在休養生息上。同時精兵簡政,輕徭薄賦;實行保伍法,保丁農閑時集中訓練,平時負責維持治安;提出廣西邊防的重點應放在邕州的左、右兩江;致書勸諭各溪峒首領消弭積怨,勿互相劫殺,并親自調解紛爭;總結馬市利病60余條,奏請朝廷改革,抑制了買馬官吏的盤剝侵吞,保障了賣馬人公平交易的權利,西南各族又爭相驅趕好馬至橫山寨交易,保證了戰馬的數量和質量;熱心于辦學興教,主持擴建靜江府學,請朱熹作《靜江府學記》,并先后題寫《宜山縣修學記》《欽州學記》《柳州學記》。淳熙五年(1178)五月離任,留下不少詩文。《粵西詩載》收錄其在廣西的詩作54首,內容涉及勸農、感世、詠史、山川、風物等;《粵西文載》收錄其表狀、記、碑文、書啟、題跋、祭文等20多篇。淳熙七年(1180)病逝,靜江府百姓聞訊,為之慟哭。景定三年(1262),廣西經略使朱禩孫在靜江府城修建宣成書院,以紀念張栻與呂祖謙。著有《伊川粹言》《南軒集》。

(九)明經書院

宋全州知州鄧公創建。舊址位于今全州縣鳳凰鄉麻市中心小學(舊月山庵)。民國十五年(1926),官府及士紳將其舊屋作為校舍,建立麻市小學。其學田分撥麻市、永安兩校。

K291/297

B

1003-434X(2016)05-0034-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婷五月综合| 成人午夜网址|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天天天色| 亚洲综合色吧|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在线五月婷婷| 久草视频精品| 青青极品在线|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黄色片| 亚洲大尺度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婷婷综合亚洲|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欧美日韩v|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91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91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夜夜操天天摸|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色久综合在线| 欧美a在线|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亚洲区欧美区| 亚洲成人播放| 亚洲国产黄色|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欧美成人aⅴ| 色婷婷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在线|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性视频|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9啪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9| 精品人妻AV区| 国产一在线| 最新国产网站|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