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憲夫〔東營市纖維檢驗所,山東 東營 257000〕
?
提高棉花質量監管有效性策略研究
■申憲夫
〔東營市纖維檢驗所,山東東營257000〕
1998年以來,我國在棉花流通、價格、質量監管、宏觀調控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這些改革措施中,棉花質量監督管理體制的改革無疑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十幾年來,我們打破了棉花的壟斷經營,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棉花質量監管的法律體系,進行了多次標準的修訂,積極推行棉花公證檢驗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在有關法規、標準的執行上出現了許多扭曲現象,棉花質量監管的效果打了折扣,嚴重影響了我國棉花質量監管體制改革的成效。
黨的十八大提出,深化體制改革要堅持正確的方向。那么,當前我國棉花質量監督管理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就是進一步提高質量監管的有效性,真正提高棉花質量,保護農工商三方的合法利益,為我國棉花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一)個別違法行為長期存在,嚴重影響了監管部門的形象和法律尊嚴
異性纖維含量居高不下是制約國棉使用的重要因素。為了提高我國棉花質量和棉紡織品出口競爭力,鼓勵紡織企業使用國產棉花,針對國棉異性纖維含量較高這一現實,2002年10月,國務院五部門聯合下發了《避免在棉花采摘、交售、加工過程中混入異性纖維的暫行規定》。雖然該規定針對性、可操作性都很強,但是經過了十幾年的治理,監督管理部門在這方面沒有實質性的行動,異性纖維的混入在棉花采摘、交售、加工環節長期失控,其危害十分嚴重,給紡織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數以億計。據了解,一個擁有10萬紗錠的紡織廠每天要安排40人~60人負責挑揀異性纖維,每年還會有3次~5次因異性纖維問題被客戶索賠,為此,紡織企業普遍不敢使用國產棉花,基本不含異性纖維的美棉、澳棉對我國棉花市場造成極大沖擊。
公證檢驗制度實施后,出現了一些棉花質量違法的新形式、新手法,且顯然有監管不力的影子,如“轉圈棉”、改包、換包在國家儲備的大環境下迅速擴散,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2013年,我國收儲、公檢棉花數量遠遠高于當年實際產量,頗具諷刺意味。
棉花收購中,企業不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檢驗、混等級收購、加工;銷售時,貨證不同行等現象依然十分普遍。
(二)公證檢驗結果的認可度較低,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在交儲、期貨交割等環節,需要第三方檢驗結果時,棉企就會通過換條碼和樣品等方式輕易獲取自己想要的檢驗結果。當棉花通過市場化銷售時,供需雙方會共同抵制公證檢驗結果,紡織企業不會使用公檢結果進行配棉,而棉花企業則以各種借口逃避檢驗,以節約成本,減少麻煩。
把公檢結果與棉包之間的對應關系弄亂,必然導致公檢數據失真、失信。其顯著特點是,碼單(條碼)重量與入庫時現場稱重重量嚴重不符,這在入庫核查中所占比例非常高。
(三)儀器化檢驗和入庫核查中工作質量不高,工作程序不規范,甚至出現違紀行為,嚴重影響了質量監督的效果和形象
(一)主觀認識有偏差
雖然當前我國棉花質量監管方面既有執法手段,又有檢驗手段,但基層監管部門考慮問題、辦事情往往從小集體利益出發,缺乏大局意識,使棉花質量監管工作偏離了正確的方向,重公檢、輕監督。行政執法等工作業務難度大,經濟收益低,容易得罪人,經常出現“以收代罰,罰過放行”等現象。而公證檢驗和出入庫核查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且風險小,還有人情可送,為此趨之若鶩,而且只重數量不管工作質量。
(二)棉花標準不接地氣,有時難以落實
品級改為顏色級后,在棉花收購加工、紡織配棉等環節中,檢驗人員很難通過感官檢驗精準確定棉花的顏色級,標準執行不下去,只能不執行。標準對異性纖維的檢驗規定不具備可操作性,實際上就放任了異性纖維的混入。包裝標準中允許使用套包,這就給改包、亂掛條碼、轉圈棉留下后門。標準脫離了我國棉花行業實際,給質量違法留下大量漏洞,再靠執法監督去圍堵很難取得圓滿效果。
(三)質量監督管理隊伍建設不適應當前工作需要
有的從業人員業務素質低,不熟悉檢驗業務;個別人職業道德缺失,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易,偽造變造檢驗數據,造成檢驗結果出現偏差,導致供需雙方在結算時不愿使用公檢結果。
(四)主管部門對棉花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的考核流于形式
工作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執行不到位,工作人員存有僥幸心理,工作浮于表面,熱衷于以文件落實文件,以匯報落實文件,工作沒有落到實處。
(一)進一步深化棉花質量監督管理體制改革
政府管不了、又不影響社會利益和第三方利益的?應當放開,由技術規范和市場去約束。
取消棉花收購加工資格證管理,由棉花企業對自己生產的棉花進行檢驗并出具檢驗證書,自行承擔市場風險和質量主體義務。嚴格執行棉花標準,在棉花加工過程中拒絕粗制濫造,倒逼棉花加工廠提高收購加工質量,提高棉花企業在經營中執行國家標準的自覺性,解決執法手段解決不了的問題。
(二)進一步改革棉花公證檢驗制度
當前我國正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雖然應該充分利用公證檢驗為棉花行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但也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沒有必要強行為不需要的企業提供公檢服務,令人反感,還造成檢驗資源的浪費。
從企業實際需要出發,如果監督檢驗機構提供的服務加工企業不配合,紡織企業抵觸,那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只有當行政執法需要公證檢驗結果作為執法證據時;國家儲備、期貨交割等政策性調控需要第三方檢驗結果時;以及供需雙方或其他單位和個人委托需要進行檢驗時,開展公證檢驗才會受到歡迎,而且有用、高效。
減少公檢抽樣數量,保證工作質量。逐包檢驗勞民傷財,不科學、不適合我國國情,應當進行抽樣檢驗,減少沒有技術含量的重復勞動,提高檢驗的精準度。
(三)建立適合當前中國國情的棉花標準體系
棉花標準必須能夠保證在棉花經營、使用、監督各環節可以執行,同時有利于打擊質量違法行為,有利于提高棉花質量,有利于保護農工商三方利益。比如,在棉花包裝標準中可以取消套包包裝,包裝物捆在包扎帶內,可以大大減少轉圈棉。再如為杜絕異性纖維混入皮棉,制定客觀公正的異性纖維檢驗標準和方法,使棉花工商交接、質量監督環節進行檢驗更方便,對于異性纖維含量超過限定值(如0.30 g/t)的,應在價格方面給以制裁,而且應該給予行政處罰。制定短纖維含量檢驗標準和方法,同時規定短纖維含量比照業內公認的限定值,計算公定重量時實行高扣低補,這樣可以減少或杜絕向皮棉中摻不孕籽回收棉和棉短絨等摻雜使假行為。
(四)加強監管工作質量的考核與評價
建立切實可行的工作質量考核和評價機制以及責任追究機制,客觀公正地評價基層監管工作情況。針對危害性較大的發生頻次較高的問題,主管部門應經常組織專項治理行動,而且必須進行廉潔高效、實實在在的考核、評價和總結,工作中存在失職、瀆職行為的應及時問責、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