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釔如(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4)
追“胡”溯“流”
陳釔如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4)
胡琴最早從我國被稱為“胡人”的少數民族傳入,當時人們把域外少數民族稱之為,因此,有“胡琴”之稱。關于胡琴的起源,筆者認為有三種說法。通過分析,筆者更傾向于奚琴說。并在此基礎上談談胡琴之源與胡琴之流變。因此,筆者通過暫有的資料積累和一定的交流分析進行簡單闡述。
胡琴;起源 ;流變
由于胡琴生于民間,所以只有經過歲月繁復才能夠完善定型。王光祈《中國音樂史·樂器之進化》載:“既多不能詳其所自。”充分說明了胡琴作為一件外來樂器其來源的模糊認知。至今它的演變沿革等諸多問題,仍處于朦朧狀態。
關于二胡在中國的出現有三種說法:1、《舊唐書·禮樂志》、《樂書》等著述認為二胡最早起源于唐,并且最早是由軋箏演變而來。據《舊唐書·禮樂志》記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由此可見,早在唐代已經出現了一種弓弦樂器“軋箏”,而它很有可能是由彈撥樂器箏演變而成的一種弓弦樂器。2、從北宋陳旸的《樂書》記載,我們又了解到,我國弓弦樂器的前身是名叫奚琴的一種古老樂器,它也始于唐,并且盛于宋元。據陳旸《樂書》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出于弦而形于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民間用焉。”奚族是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奚琴即由奚族傳入中原,奚琴的形制特征與二胡相似,它具有圓形琴筒,有兩根弦,但與二胡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以竹片為弓夾于兩弦間發音的。奚琴在宋代被稱為“嵇琴”。3、還有一種說法是,根據《夢溪筆談·補筆談》、《事林廣記》等著作記載,我們能夠認識到,胡琴最早起源于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指出宋神宗熙寧年間,教坊樂工徐衍演奏嵇琴技藝高超,據《事林廣記》記載:“稽琴,二弦,以竹軋之,其聲清亮”是宋代被列入教坊的主要樂器之一。梳理以上材料,我們不難發現三種說法中關鍵的共性有兩個,一個是“二弦”,一個是“竹軋之”,再結合其形制的描述,筆者更傾向于胡琴起源于唐出宋興的奚琴。因為據《樂書》中繪制的奚琴的形制與現在的二胡十分相像。
這里所說的流變是指“胡琴”傳入中國后其形制上發生的良性革新和改進,主要體現在用馬尾弓和增千斤及弦制的改變方面。
(一)馬尾弓的出現
《舊唐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胡琴還是“以其竹片潤其端而軋之”的演奏方式,到了《元史·禮樂志》出現了“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項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之馬尾。”開始了馬尾弓的革新。到了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凱旋曲》言:“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云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已明確出現了馬尾胡琴。從遼金開始,北族與漢族的沖突交融進入了新一輪高潮。音樂發展極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也說明了二胡發展的主流方向。在中原地區依然演奏著以竹片碾壓二弦“稽琴”的同時,在西北地區卻出現了馬尾弓擦的胡琴。到了明代,胡琴的發展更加完善,演奏者可以將琴筒抵于腰間,站立演奏。這充分體現出胡琴作為“馬上之樂”的靈活性。(參見《麟堂秋宴圖》[1])
(二)千斤的運用
《麟堂秋宴圖》中出現胡琴很明顯有了千斤,這意味著從明代起胡琴有了千斤這一部件。千斤雖小,看似簡單的細繩纏繞幾圈罷了,但它所起的作用非凡。聲音來自于震動,千斤的用處就是傳導震動,因此它的存在直接影響到胡琴音色的好壞。可想而知,明代以后胡琴的聲音越來越好聽了,這為胡琴進一步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三)弦制的更替
早起琴弦的材料選擇至今仍沒有明確記載。但任何事物都是其文化的體現,根據這一客觀規律,我個人認為,可能是由筋腱弦經過發展成為絲弦,再由絲弦不斷發展,直到今天的金屬弦。其理由是無論是奚族還是胡部都是“馬上民族”,其最常用的弦的材質就是動物筋腱和羊腸。但是,具體胡琴弦制是如何發展的,我們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考究來證實。通過胡琴弦制的變遷,我們也能從中體會到文化的轉變,說明當時人們由游牧文化轉向了農耕文化,這對于胡琴的音色來說,也相應的發生了變化。
(一)半瓶榼狀共鳴箱“胡琴”類
把胡琴放大到整個樂器族屬譜中不難發現它的“近宗”非常之多。半瓶榼狀共鳴箱“胡琴”類胡琴早期有明確記載,《元史·樂志》中的:“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又載:“琵琶,制以木,曲首,長頸,四軫,頸有品,闊面,四弦面飾雜花。”分析上述材料可知,元制樣的琵琶其形制是木制,“曲首”、“長頸”“有品”“四軫”、“闊面”,其共鳴箱為“圓腹如半瓶榼,即類似前文所述“半瓶腹或半瓶榼腹琵琶”。因共鳴箱是樂器的主體部分,所以元代琵琶及火不思的“制”與元代胡琴的“制”必定是相似的。即元代胡琴的共鳴箱必然也是“圓腹如半瓶榼”。今見于貴、桂、湘一帶的牛腿琴[2]及流行與廣西苗族的果哈[3]等,其形制與上述半瓶榼共鳴箱弓弦擦鳴胡琴十分相近,但它們是以棕絲系弓擦弦演奏的制式。
(二)圓筒狀共鳴箱胡琴類
弓擦弦引起弦振發生,為弓捩胡琴。此類弓捩胡琴其拉弦擦奏之“弓”目前已知主要有三種樣式,前文已述“竹”擦,“棕”擦兩種形式,而第三種馬尾弓擦上文亦已述及,但在馬尾弓擦制式的胡琴中,除上文所述半瓶榼共鳴箱胡琴外,尚有一類圓筒狀共鳴箱胡琴,他們從明代開始大量見于文獻和演奏實踐,今之所謂胡琴類弦樂器,如二胡等。此類馬尾弓擦弦鳴制式的胡琴,不同于“火不思”的重要特征是其圓筒狀共鳴箱。由此可見,音樂史家楊蔭瀏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所說的兩宋時代拉弦樂器“開始得到重視”、“馬尾胡琴”是“用馬尾拉著演奏的拉弦樂器”的論斷確實可靠。
[1]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尤子求的《麟堂秋宴圖》.
[2]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139.
[3]華夫.中國古代名物大典,下[M].濟南∶濟南出版社,1933.
[4]王光祈.中國音樂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67.
[5]參見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北京卷.河南∶大象出版社,1996.
[6]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河南∶大象出版社,1998.
[7]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北京卷.河南∶大象出版社,1996.
陳釔如(1989—),女,研究生,沈陽音樂學院,上海,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方向。